隋唐时期渭南化州为“百郡之首”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隋唐时期渭南化州为“百郡之首”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隋唐时期的“百郡第一”
隋朝建立后,南北朝的分裂结束。隋文帝对过多的郡县设置非常不满。开皇三年(583年),下令废诸郡县,废除了六百多年的郡县三级制,实行郡县两级制。是年撤华山县,郑县直属化州。然而二十多年后,大业三年(607年),隋朝改州为县,废化州,郑县属京兆县(治所长安) 。 )。伊宁元年(617年),京兆县分郑县、华阴县,复置华山县。这一时期的县名虽然与隋之前相同,但与开皇时期的郡县并无两样。他们仍然实行两级制度。
武德元年(618年),灭隋,建立唐朝。唐高祖称帝时,改华山县为华州。唐代,化州辖郑居(今化县)、华阴(今华阴市、潼关县)、下归(今渭南市临渭区北)三县。唐朝末年,岳阳县(在今西安市临潼区东北)也划归化州,但时间较短。
从化州历史看唐代化州行政区划示意图
唐代,全国各州均受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然而,世界上有300多个国家,直接管理起来很困难。因此,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北等十几个省份。化州属关乃路。但这些道路是监管区域,不是国家级以上行政区或行政机构。安史之乱后,只是地方名称。因此,当我们谈论化州的行政设置时,我们一般不谈论化州的内部道路。
唐代,化州又改称泰州、华阴县,但没多久又改回化州。例如:垂拱二年(686年)至神龙元年(705年)、上元元年(760年)至宝应元年(762年)两次改称台州。第一次是19年,第二次只有两年。天宝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改称华阴县,仅历时16年。但“华阴县”从此被用作化州的别名。例如《宋史地理志》将化州记录为“化州华阴县……”。宋朝二三百年间,从未设立过县。然而,宋朝的每个州都有一个县名,就像过去每个人都有名字和字符一样。宋代,华阴县只是化州的别称。并不是说宋朝真的设立了县。又如郭子仪是化州郑县人,他的后人被称为“华印郭”。这个“华阴”不是华阴县(市),而是华阴县,即化州。
唐代化州行政所在地仍为郑县。当时,州县是根据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物产等条件划分等级的。郡县分为府、雄、王、干、上、中、下七类。县分为京(京都同县)、吉(京都郊区县)、王、秦、上、中、下七类。因化州距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以东一百八十里,为近畿重要地区,故定为上府,郑县定为王县。化州是京师长安的东大门,也是护都的都城。潼关,是长安通往中原的重要关隘,在化州境内。为了保证这一战略位置,唐肃宗年间,首先在化州设立了护国军。节度使、潼关防御使,主管化州、通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的军事、民政、财政事务。唐代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化州刺史。自唐肃宗起,镇国军使者、宣观守使常任化州刺史。由于化州郑县威望很高,朝廷对于行政官员的人选特别重视。华州刺史多由重臣担任。例如,唐代令狐初、李谷彦、柳岩、高英、李绛、董晋、崔湜等17位宰相,在出任宰相之前或之后都曾担任过化州刺史。因此,诗人李东曾在遣心腹被任命为化州刺史的诗中称化州为“东门宰相罢郡”,意思是那些被免去宰相职务的人将去往都城长安东门外的县城。任命为化州刺史。唐代梁肃曾在《郑县尉厅壁记》一文中指出,朝廷官员常常注重为郑县选拔和奖励优秀官员(原文是“以土补官者,常重点是这个,三个科目选出来的人特别好”)。曾任宰相的著名大臣卢植和著名诗人李毅都曾担任过郑县尉。
滑县棉绒厂院内唐城墙遗址宋超峰摄
化州郑县在唐代的地位较高,这在当时的一些诗词中多次体现。著名文学家韩愈称化州为“百郡之首,重于诸侯”,即:化州居天下州县之首,重于各地诸侯城镇。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展指出,“王县百中,郑县为最”。即“王”级县有一百多个,其中郑县位居第一。著名诗人刘禹锡曾有诗赞化化州为“全国百零二山河雄伟”,意思是说化州是关中的一座强城。另一位诗人王建诗称化州为“通化门前第一州”,即首都长安的东门。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过长安城通化门,向东行,出京兆府,第一州是化州。实际意思是:离开京兆郡长安城后,化州是天下第一州。
从以上描述中,不难看出隋唐时期化州的政治、军事地位之高。这也是化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原作者:严广钦袁普良
编修:化州文史文集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zxks/20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