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七言长诗赏析
第二百五十三篇章
季康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接受了,笑着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第二百五十四篇章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问:起大火伤人了吗?不问马情况怎样。
第二百五十五篇章
国君赐孔子熟食,定要当场尝一尝。国君赐给他生肉,一定立即煮熟了,
先要给祖宗上供,表示对国君感恩。国君赐给他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
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祭礼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以表示自己忠心。
第二百五十六篇章
孔子病国君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了件朝服,拖着长长布带子。
让国君怀念老臣,而显得君臣同心。
第二百五十七篇章
君有事召见孔子,孔子是受宠若惊;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跑去了。
第二百五十八篇章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亲属负责敛埋,正人君子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第二百五十九篇章
朋友馈赠他物品,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也是不拜的,祭祖比私利重要。
第二百六十篇章
圣人孔子睡觉时,不像死尸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
那样的庄重严肃,孔子也懂得乐趣。
第二百六十一篇章
孔子见穿丧服者,虽关系很是亲密,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很严肃起来。
见当官的和盲人,常常呆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懂得尊上和垂怜。
乘车遇穿丧服者,俯伏在车横木上。遇见持国画的人,也照做以示敬意。
如果有丰盛筵席,他就会神色大变,立即站起来致谢,表示礼貌后走了。
遇见迅雷和大风,一定要神色端正,以示对上天敬畏,把天当祖先看待。
第二百六十二篇章
上车时直立站好,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要高声的说话,
不用自己的手指,前后左右乱指点。谁人会手舞足蹈?唯有那些疯子也。
第二百六十三篇章
孔子在山谷行走,一群野鸡在那飞,孔子喊声你们好,野鸡飞落在树上。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山梁上那些野鸡,逢其时呀享其时!
子路向鸡拱拱手,野鸡叫着飞走了。仿佛野鸡们在说,一点礼貌也没有。
第二百六十四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如果先学习礼乐,后做官的是平民;
先当了官然后再,学礼乐者是君子。如果要选用人才,我选先习礼乐者。
第二百六十五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
都不在身边受教,他们都当官去了。谁说我没有当官,我的学生都做官。
第二百六十六篇章
德者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那仲弓;善辞令宰我子贡,擅政事冉有季路;
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和那子夏。真是知子莫如师,真是知师莫如子。
第二百六十八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我得意弟子颜回,对我没有大帮助,
对我说的每句话,都那么心悦诚服。
第二百六十九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父母兄弟称赞他,
群众都没有异议,都夸他是个孝子。
第二百七十篇章
君子孔子的学生,温和南容总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斯言不玷不可为。
南容擅长于用世,且有其自处之道。孔子侄女嫁给他,也成为千古佳话。
第二百七十一篇章
季康子又问孔子:学生中谁最好学?圣人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学生,
非常刻苦很好学,他不幸短命死了。而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人了。
第二百七十二篇章
颜渊死他的父亲,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让他也入土为安。
孔子说颜渊和鲤,一有才一个无才,都是自己的弟子,都应该同等对待。
儿孔鲤死的时候,他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
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第二百七十三篇章
颜渊死了孔子说:老天爷真要我命!爱惜学子莫如师,爱惜老师莫如子。
第二百七十四篇章
英年早逝颜渊死,孔子哭得很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别悲痛过度了!
是悲伤过度了吗?他是我的学生啊!我不为他很悲伤,又为谁而悲伤呢?
第二百七十五篇章
孔子学生们想要,隆重安葬那颜渊。孔子说别这样做,仍隆重安葬了他。
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样看待。
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学生们干的呀。
第二百七十六篇章
季路问圣人孔子,怎样去事奉鬼神:没能力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
事亲至孝季路说:那死是怎么回事?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不知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第二百七十七篇章
少年丧母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和悦温顺的样子,子路刚强的样子;
冉有子贡快乐样,孔子很高兴地说:像仲由饿饭样子,只怕是身体有病!
第二百七十八篇章
鲁国要翻修国库,仁孝的闵子骞道:照老样子下去吧?何必又要改建呢?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人平时不大开口,开口说到要害上。
第二百七十九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清贫人仲由弹瑟,为何在我这里弹?
孔子学生们因此,都对子路很轻视。孔子便说仲由嘛!礼乐上很有造诣,
只是还没有入室,达到再来这里弹。
第二百八十篇章
子贡问子张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孔子说子张过份,子夏比他有不足。
瑚琏之器子贡说:那子张好一些吗?正人君子孔子说:过分不足是一样。
第二百八十一篇章
季氏比周朝公侯,还要富有和贪婪,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
孔子说他就不是,我的学生是敌人,你们可大张旗鼓,去攻击他鄙视他。
君子往往近贤臣,君子往往远小人。
第二百八十二篇章
高柴忠孝而愚直,曾参好学而迟钝,颛孙师勇武偏激,仲由勤政而鲁莽。
没有人十全十美,只求做事要完美。
第二百八十三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
可是他比较贫困,往往是食不果腹。天将降大任于他,是要饿其露筋骨。
第二百八十四篇章
子张问做善人法,正人君子孔子说:如果你不总沿着,前人的脚印行走,
学问修养就没有,有的是满肚茅草。
第二百八十五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
还应看是真君子?还是伪装庄重人?
第二百八十六篇章
子路问老父母在,我可以出远门吗?孔子说不可以啊!当守老父母尽孝。
冉有问父母去世,其人可出远门吗?孔子说不可以啊!当守老父母尽孝。
那何时可去远方,一住就是好几年?你几年学会走路,就要等那么几年。
第二百八十七篇章
圣人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逃出来。正人君子孔子说:
我以为你死了呢。颜渊很虔诚的说:恩师夫子还活着,我怎敢私自去死?
第二百八十八篇章
仲由和冉求两人,可以算是大臣吗?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我以为你问别人,原来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要求,
来事奉国家君主,如果国事办不好,他宁肯辞职不干。现由和求两个人,
只是充数的臣子。季子然继续问道:那么他们会忠心,都跟着季氏干吗?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杀父亲君主的事,他们还会跟着干?
第二百八十九篇章
师门子路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简直是害人子弟,子羔乃真没本事。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
治理和说服百姓,祭祀神灵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真在学习吗?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人。
第二百九十篇章
子路曾皙和冉有,公西华四人陪着。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我年龄比你们大,不因我年长不说。你们平时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若有人了解你们,你们要怎样去做?子路忙站起回答:有千辆兵车国家,
夹在大国的中间,常受别国的侵犯,加上国内闹饥荒,我去治理要三年,
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礼仪。孔子微微的一笑,孔子要冉求谈谈。
冉求答道国土有,百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的话,三年后百姓饱暖。
国家的礼乐教化,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也谈谈自己吧!
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去学习。宗庙祭祀活动中,同别国的盟会中,
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黑色的礼帽,做个小小赞礼人,勉勉强强懂礼仪。
孔子又问那曾点,你也谈谈自己吧!这时曾点正弹瑟,声音在逐渐放慢,
接着铿的一声响,离开瑟站起来说: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有些不一样。
孔子说有何关系?各人讲自己志向。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穿上春天衣服,
和六七个成年人,六七个活泼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
一路唱歌走回来,我想的活得快乐。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想法。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一个人后走,他忙问老师孔子:
他们三人有理吗?正人君子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夫子为何笑仲由?治理国家讲礼让,他说话也不谦让,所以我在取笑他。
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哪里有百里国家?岂不是胡思乱想?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可是治国家?
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联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事情呢?
像子路这样的人,只能做一个小相,谁又能做大相呢?也许是曾皙可以。
第二百九十一篇章
颜渊问怎做是仁?正人君子孔子说:要时刻克制自己,一切照礼要求做,
这就是仁和仁义,是做圣人的条件。你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一切归于仁。
布施仁德于天下,天下就仁至义尽。请问实行仁条件,正人君子孔子说:
不合于礼不要看,不合于礼不要听;不合于礼不要说,不合于礼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愚笨,也要照您话去做。
第二百九十二篇章
仲弓问咋做是仁?正人君子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和外宾,
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会怨恨自己;在卿大夫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要照您的话去做。
第二百九十三篇章
司马牛问师孔子,怎么做才有仁德?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仁人说话要慎重。说话慎重叫仁吗?孔子说做事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
第二百九十四篇章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算是一个君子?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君子往往不忧愁,君子往往不恐惧。不忧愁,不恐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孔子说问心无愧,还有忧愁恐惧吗?
第二百九十五篇章
司马牛孔子弟子,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好兄弟,唯独我一个没有。
子夏说我听说过:生死命富贵在天。君子做事情严肃,认真而不出差错,
对人热情而恭敬,合乎于礼的规定,天下人都是兄弟,何愁没有兄弟呢?
第二百九十六篇章
子张问要怎样做,才算是最明智的。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像水流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无情的诽谤;
在哪里都行不通,你知道算是明智。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无情诽谤;
在哪里都行不通,你杜绝算有远见。
第二百九十七篇章
子贡问咋治国家,正人君子孔子说:国家的粮食充足,国家的军备充足,
百姓信任统治者,百姓拥护统治者。弟子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
三项中先去哪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弟子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一项,
那么在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好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要死,
对统治者不信任,国家就不能存在。
第二百九十八篇章
那棘子成说君子,具有好品质就好,要那些表面仪式,根本就没有意思。
子贡说真太遗憾,夫子这样谈君子。君子的一言既出,注定了驷马难追。
人本质就像文采,人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都是互相影响的。
去掉毛的虎豹皮,同去毛犬羊皮样。
第二百九十九篇章
鲁哀公问有若说:一个国家遭饥荒,而国家财政困难,统治者将怎么办?
有若认真回答说:为何不实行彻法?抽十分之一田税,以减轻百姓负担。
抽十分之二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有若乃博学之才,状似孔子有若说:
如果百姓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若百姓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第三百篇章
那子张出身寒微,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辨别是非的能力。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以孝义忠信为主,使己思想合于义,
这就是能够提高,道德修养水平法。一个人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
厌恶起来恨不得,他立刻消失死去,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生不如死。
人不要嫌贫爱富,也不要喜新厌旧。
第三百零一篇章
齐景公有问孔子,如何治理好国家?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做君主像君样子,做臣子像臣样子,父亲像父亲样子,儿子像儿子样子。
齐景公说讲得好!如果君不像个君,如果臣不像个臣,如果父不像个父,
如果子不像个子,如果人不像个人,虽然国家土地大,能吃得上粮食吗?
第三百零二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只听单方面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
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总算数。单方面判决案件,其实是早有了解。
如果一方真不服,往往是冤假错案。
第三百零三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当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是一样。
必须使诉讼案件,起初根本不发生!判罚人不是目的,预防犯罪是前题。
第三百零四篇章
子张问如何治事?正人君子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君主的有令不行,君主令重如泰山。
第三百零五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成全人好事,不助长别人恶行。
小人则与此相反,小人打自己算盘。
第三百零六篇章
季康子有问孔子,如何治理好国家?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政就是正的意思,上梁不正下梁歪。君主带头走正路,还有谁敢走邪道?
第三百零七篇章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该怎么办?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假如你欲守自己,不贪图别人财利,即使奖励你偷窃,你也不会去偷盗。
第三百零八篇章
季康子有问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如果杀掉无道人,来成全有道的人,
结果又会怎么样?正人君子孔子说:您忙于治理政事,咋会想杀戮手段?
您只要想着行善,百姓会跟着行善。君子品德好比风,小人品德好比草,
德风吹到小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第三百零九篇章
子张问士要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通达是什么意思?弟子子张忙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声名望;
在大夫的封地里,必定有名声名望;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这只是虚假名声,不是通达通情理。所谓达通情达理,那是要品质正直,
遵从国家的礼义,善揣摩别人话语,察看别人的脸色,常想着谦恭待人。
就可在国君朝廷,大夫封地里通达。有虚假名声的人,外表装出仁样子,
行动上违背了仁,仁人自居不惭愧。好事往往不出名,坏事往往传千里。
人有理走遍天下,人无理寸步难行。小人的狼子野心,往往是一目了然。
第三百一十篇章
樊迟陪老师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请问您怎样提高,一个人品德修养?
请问您怎样改正,一个人私心邪念?怎样来辨别迷惑?正人君子孔子说:
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就是提高了品德,就是提高了修养。
检讨自己的邪念,检讨自己的行为;不要因一时气愤,忘记了自身安危,
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第三百一十一篇章
樊迟问什么是仁?正人君子孔子说:人去爱另一个人,人去助另一个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正人君子孔子说:人去充分了解人,人去管理利用人。
樊迟也还不明白,正人君子孔子说:选拔正直人当官,罢黜官场邪恶人,
就能使正者扬长,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离开了老师,遇见到了子夏说:
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了他什么是智。说选拔正直的人,要罢黜邪恶的人,
就能使邪者归正,这句话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感人呀!
舜有德有了天下,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人被疏远了。
汤有德有了天下,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人被疏远了。
君子往往近贤臣,君子往往远小人。
第三百一十二篇章
子贡问怎样待友?正人君子孔子说:要忠诚地劝告他,要恰当地引导他,
如果不听就罢了,人不要自取其辱。民间就有句俗话,圆茄子难进油盐。
第三百一十三篇章
曾子是孔子弟子,宗圣之称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知心朋友,
依靠朋友的帮助,逐渐的培养仁德。
第三百一十四篇章
子路问怎样管政?正人君子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都勤劳。
子路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第三百一十五篇章
仲弓是季氏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小过错,
选拔贤才来任职,使仁德智长发扬。仲弓问怎样可把,贤才选拔出来呢?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重用你最钟爱的;
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会埋没他们?是金子都在发光,你不用别人会用。
第三百一十六篇章
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有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帮助他治理国家,
恩师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首先必须正名分,我才可以好入手。师有这样做的吗?想得不合时宜吧?
这名分怎么正呢?你从哪里入手呢?仲由啊你真粗野,没有名分咋办事?
君子往往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会半信半疑,采取存疑的态度。
若我的名分不正,说话就不会顺当,说话不顺当合理,做事情就办不成;
如果事情办不成,礼乐就不能兴盛;若礼乐不能兴盛,刑罚执行不得当;
刑罚执行不得当,百姓不知咋办好。所以要君子定下,一个堂正的名分,
必须能说得明白,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自己言行,从不会马马虎虎。
君主说出每一言,诚实得驷马难追。
第三百一十七篇章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能种好庄稼。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我不知不如老农。樊迟请教咋种菜?孔子说不如菜农。樊迟退出来以后,
孔子说樊迟小人。统治者要重视礼,百姓不敢不敬畏;统治者要重视义,
百姓不敢不服从;统治者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真心实情来对待。
要是做到了这样,四面八方老百姓,背着小孩来投奔,哪得着去种庄稼!
第三百一十八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熟,处政务不会办事;
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办交涉;背诗三百篇很多,那又有什么用呢?
第三百一十九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自身正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
自身不正发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第三百二十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鲁和卫两国政事,就像兄弟事一样。
人与人懂得互帮,国与国必须互助。
第三百二十一篇章
孔子谈到了卫国,健谈公子荆时说:他善于管理经济,也懂得居家理财。
刚开始有一点财,他说差不多就好。稍为多一点财时,他说可以满足了。
有更多一点财时,说再多给百姓吧!
第三百二十二篇章
孔子要到卫国去,冉有来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真是难以教化呀!
冉有说人口够多,人多了又怎么办?孔子说使他们富。冉有说富了后呢?
正人君子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第三百二十三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若有人用我治国,一年可搞出样子,
三年定会有成效,十年可民富国强。
第三百二十四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圣人来治理国家,经过稳定一百年,
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
第三百二十五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肯定是实现仁政。
第三百二十六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端正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有何难?
不端正自身行为,怎使别人端正呢?
第三百二十七篇章
冉求刚退朝回来,正人君子孔子说:为何回来这么晚?冉求说有政事啊!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只是一般事务吧?如果有什么政事,
若国君不告诉我,我也是会知道的。
第三百二十八篇章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使国家兴盛,有这样一句话吗?正人君子孔子答:
不会有这样的话,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些人发感叹说:做君难做臣不易。
如果知道做君难,如果知道做臣难,就是近乎一句话,可使国家兴盛吗?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亡国,有这样一句话吗?正人君子孔子说:
不会有这样的话,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我做君主,并没有可高兴的,
所高兴的只在于,我说话无人违抗。如果君主说得对,而又没有人违抗,
这个君主是圣君,百姓就是好百姓。若君主说得不对,而又没有人违抗,
就近乎于一句话,一句话可亡国吗?
第三百二十九篇章
叶公问圣人孔子,怎样来管理政事?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人来归附。
第三百三十篇章
子夏做莒父总管,问怎样办理政事?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不要贪图而求快,也不要贪图小利,求快达不到目的,贪小利不成大事。
第三百三十一篇章
叶公告诉孔子说:家乡有个正直人,他父亲偷人家羊,他就告发了父亲。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我家乡的人一同,父亲为儿子隐瞒,
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第三百三十二篇章
樊迟问什么是仁?正人君子孔子说:在家里规规矩矩,办事又严肃认真,
待人也忠心诚意,说话也言而有信。即使到夷狄之地,也不背弃道和义。
第三百三十三篇章
子贡有问老师道:怎样才可叫做士?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一个人在做事时,时刻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地方,能完成君主使命,
这样诚实可靠人,就可以叫他做士。子贡问次一等呢?正人君子孔子说:
宗族中人称赞他,孝顺父母很耐心,乡党们都崇拜他,称他为尊敬兄长。
子贡问再次一等?正人君子孔子说:说到一定要做到,做事要坚持到底,
不问是非固己见,那他是个小人啊!但也可以说他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现执政者,您看他们怎么样?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这些器量狭小人,哪里能数得上呢?受人尊敬是君子,不值一提是小人。
第三百三十四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我找不到正奉行,中庸之道人交往,
只能与狂者交往,与无知的人辨理。狂者总敢作敢为,无知者对牛弹琴。
第三百三十五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做事没有恒心,
就不能够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德行若一成不变,免不了遭受耻辱。
学习要持之以恒,才有持之以恒德。
第三百三十六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总讲求和谐,而不会同流合污,
小人求完全一致,而不会讲求协调。君子总谦虚谨慎,小人总夸夸其谈。
第三百三十七篇章
子贡有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他,全乡人都赞扬他,这人品德怎么样?
正人君子孔子说:这人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他,
全乡人都憎恨他,这人品德怎么样?正人君子孔子说:这也不能肯定的。
最好全乡人喜他,全乡人都厌恶他。
第三百三十八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容易,很难取得他欢喜。
不按正道讨好他,他是不会喜欢的。当他使用人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
为小人办事很难,要取得他的欢喜,则又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讨好他,
也得到他的喜欢。当他使用人时候,却总是委曲求全。
第三百三十九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很安静坦然,而不会傲慢无礼;
小人很傲慢无礼,而不会安静坦然。
第三百四十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刚强果敢和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
接近于仁近人道,那就可好好学习。
第三百四十一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善人教练老百姓,用七年的时间教,
也就可以叫他们,去为国领兵打仗。
第三百四十二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如果不先对百姓,进行作战的训练,
这就叫抛弃他们,他们就不会御敌。
第三百四十三篇章
山东原宪问孔子,什么才是可耻的?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国家有道有功劳,做官就该拿俸禄;国家无道无成绩,还做官去拿俸禄,
这是非常可耻的,简直是不值一提。原宪又问无好胜,自夸怨恨贪欲心,
可以算是仁人吗?正人君子孔子说:这可是很难得的,至于是不是仁人,
那我就不知道了,还需要仔细观察。
第三百四十四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留恋安逸的生活,士就不配做士了。
第三百四十五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国有道正言正行,国无道人要正直;
说话要随和谨慎,要当心得罪了人。人往往明箭易躲,人往往暗箭难防。
第三百四十六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有高尚道德的人,定有很好的言论,
有滔滔言论的人,不一定就有道德。仁人一定很勇敢,勇敢人不一定仁。
第三百四十七篇章
南宫适有问孔子:羿专长善于射箭,大力士奡善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
禹和稷种植庄稼,最后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作回答,南宫适离开以后,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这人是个君子呀!这个人懂了民心。
自古民心最重要,水能载舟亦覆舟。
第三百四十八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这样的人是有的,
说小人中有仁德,这种人是没有的。往往是人以类聚,往往是物以群分。
第三百四十九篇章
圣人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死心塌地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第三百五十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裨谌起草的,
世叔提出了意见,子羽来加以修饰,由慈爱的子产来,作最后修改润色。
良好的管理部门,人人都各司其职;人人都各尽其责,人人都严以律己。
第三百五十一篇章
有人问子人怎样?正人君子孔子说:是个施恩惠的人,又问子西人怎样?
他和子人一个样!又问管仲人怎样?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他是个有才的人,他为了国家利益,他把那伯氏骈邑,三百户封地夺走,
伯氏吃粗茶淡饭,老死也没有怨言。一个人大义灭亲,就懂得精忠报国。
第三百五十二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是人很难做到的,
富裕而又不骄傲,是很容易做到的。人要贫穷不能贱,人要富贵不能淫。
第三百五十三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那孟公绰做晋国,越氏魏氏的家臣,
那是绰绰有余的,但他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他能力还达不到。
多大量吃多少饭,多身高穿多大衣。
第三百五十四篇章
子路问要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人。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具有臧武仲智慧,孟公绰耐心克制,卞庄子威猛勇敢,冉求样多才多艺,
用礼乐培养修养,可算是一个完人。见到财利想到义,遇危险献出生命,
长久处于穷困中,还不忘平日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很完美的人。
第三百五十五篇章
孔子遇见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真的吗?
公明贾忙回答道:这定是告诉你话,那一个人的过错,他是咋知道的呢?
他该说时才说话,别人不厌他说话;快乐时候他才笑,别人不厌恶他笑;
合于礼财利才取,别人不厌恶他取。他话都没有说出,那人又怎么知道?
正人君子孔子说:这个人原来如此。公明贾暗指孔子,孔子也一笑了之。
第三百五十六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立后嗣,
他不是要挟君主,我就绝不会相信。君主权力太分散,往往会天下大乱。
第三百五十七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晋文公能文能武,齐桓公知人善用。
因为是圣人治国,都能够成就霸业。
第三百五十八篇章
子路说那齐桓公,杀了兄长公子纠,召忽也自杀以殉,管仲却没有自杀。
管仲不算仁人吧?仁君会如此做吗?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靠辨理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
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涵养。
第三百五十九篇章
子贡问宰相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不为公子纠殉死,
反做齐桓公宰相,做的事忘恩负义。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那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正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他的好处。
如果没有那管仲,恐怕是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要饭,日子也朝不保夕。
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的悠闲自得!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第三百六十篇章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同做了,卫国当权的大夫,而且世袭有封地。
孔子说刮起文风,就可以宣扬仁道。
第三百六十一篇章
当圣人孔子讲到,卫灵公荒诞无道,季康子说既如此,为何他没有败亡?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宗庙祭祀,
王孙贾统率军队,会用人怎么会亡?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好将相离不开。
第三百六十二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说话若大言不惭,实现更难上加难。
第三百六十三篇章
陈氏家族的首领,陈成子杀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后,即上朝见鲁哀公:
孔子向大夫报告,都不愿派兵讨伐。我曾经做过大夫,不敢不来报告呀!
第三百六十四篇章
子路问咋事君主?正人君子孔子说:臣民不能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第三百六十五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向上通达仁义,小向下通达财利。
第三百六十六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古代的人爱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
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提高自己为生计,给人看为了名利。
第三百六十七篇章
蘧伯玉派出使者,去拜访圣人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亲切地问道:
先生最近做什么?使者连忙回答说:先生想减少错误,但一直未能做到。
这使者走了以后,正人君子孔子说:好一位好使者啊!主人必高不可攀。
第三百六十八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人不在那个职位,不考虑那职位事。
曾子说考虑问题,不超出职位范围。
第三百六十九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第三百七十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道有四方面,我都还没有做到:
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读书的人少屁话。
子贡喜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
第三百七十一篇章
子贡论别人短处,正人君子孔子说:你真就那么贤良?我没闲评论别人。
第三百七十二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不虑别人不知己,只担心没有本事。
忧别人是忧自己,关键要有那能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三百七十三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别有用心的欺诈;
不猜测别人不诚,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欺诈不诚实,这个人就是贤人。
第三百七十四篇章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啊你为什么,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
自己的油嘴滑舌,那些花言巧语吗?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我不敢花言巧语,只痛恨顽固不化。
第三百七十五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而不是它的力气,
也不是它的勇气,而是称赞它品德。
第三百七十六篇章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用什么报答恩德?用正直化解怨恨,用恩德报答恩德,让人要记住恩德。
第三百七十七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他的弟子子贡说:
咋说没人了解您?正人君子孔子说:我从来不埋怨天,我从来不责备人,
勤学礼乐乃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
第三百七十八篇章
那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同家臣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事,告诉给圣人孔子:
那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话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公开杀掉,
而把他陈尸于市,受老百姓的唾弃。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道能够得到推行,那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
公伯寮胡言乱语,能把天命控制住?
第三百七十九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贤人往往逃避到,动荡的社会隐居,
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
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最难听的话。孔子说这样做的,已经有很多人了。
第三百八十篇章
子路夜里住石门,看门人问从哪来?他说从孔子那来。看门的人鄙视说:
是那明知做不到,却还去做的人吗?
第三百八十一篇章
孔子人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面走过说:
啊这个击磬的人,好像有何心思啊!击磬的说声音难听,好像正在哭一样。
没有人了解你吧?为自己击磬罢了。好像那涉水一样,要看水深才过河。
水深穿衣游过去,水浅撩衣趟过去。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你说得真干脆啊!没有什么责问他?你故意在此击磬,装模作样给谁看?
第三百八十二篇章
孔门弟子子张说:尚书上面这样说,高宗君主在守丧,三年都不谈政事。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不仅是高宗君主,古圣人都是这样。
国家的国君死了,百官都各司其职,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冢宰三年。
第三百八十三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上层的人喜好礼,百姓就容易指使。
第三百八十四篇章
子路问啥叫君子?正人君子孔子说:时刻在修养自己,持严肃恭敬态度。
子路说就这样吗?正人君子孔子说:时刻在修养自己,使周围人们安乐。
子路说就这样吗?正人君子孔子说:时刻在修养自己,使百姓都享安乐。
使百姓都享安乐,尧舜也难做到啊!
第三百八十五篇章
那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来。孔子说年幼时候,你不仁不讲孝悌,
长大又没有什么,可说的大的成就,一直到老而不死,你真是个害人虫。
孔子说到激动处,用手杖敲他小腿。你这人坐无坐像,问你还是个人吗?
第三百八十六篇章
阙里来了个童子,来向孔子传家信。有人路过问孔子:是个上进孩子吗?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我看见他能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
和长辈并肩而行,虚心和长辈理论;他不是求上进人,是急于求成的人。
第三百八十七篇章
卫灵公请教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祭祀礼仪的事情,我曾经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情,从来没有学习过。
第二天天还没亮,孔子离开了卫国。
第三百八十八篇章
孔子和弟子一行,周游列国难有果。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饿病了。
子路不悦见孔子:那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时候吗?正人君子孔子说:
君子虽然很穷困,但还是在坚持着;小人一遇到穷困,就会无所不为了。
第三百八十九篇章
孔子说以为我是,学习多才理论多?弟子子贡答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我是用根本真理,把它们贯彻始终。
第三百九十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懂得德的人太少,德少的人就太多。
第三百九十一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虽然他无所作为,能治理天下的人,
大概只有舜帝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坐在,朝廷王位上罢了。
第三百九十二篇章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通行无阻?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人要说话守忠信,行事要有始有终,即使到蛮貊地区,理也可以行得通。
若说话不守忠信,行事不懂得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做事情也行不通。
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几个字;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字刻横木上;
这样才能使自己,处处立足行得通。子张就把这些话,写在腰间衣带上。
第三百九十三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他死了还会进谏。
当国家安定有道,言行像箭一样直;当国家动乱无道,言行像箭一样直。
死进谏的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做官,国家无道就辞官;
把自己好的主张,总是收藏在心里。
第三百九十四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你却不同他祥谈,
就显得目中无人,这就失掉了朋友;不可同他谈的话,你却同他耐心谈,
这就是废话连篇,惹朋友忍无可忍。圣人不舍弃朋友,也不说无道理话。
第三百九十五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志士仁人都不会,贪生怕死去损仁。
牺牲自己的性命,来取义杀身成仁。
第三百九十六篇章
子贡问咋行仁德?正人君子孔子说:工人想把活做好,必先使工具锋利。
住在这个国家里,要同事奉大夫中,那些仁慈的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
交最真挚的朋友,而成为一个仁人。
第三百九十七篇章
颜渊问咋治国家?正人君子孔子说:使用夏代的历法,乘坐殷代的车子,
戴着周代的礼帽,奏诗乐舞的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人,
郑国乐曲太淫秽,郑人奸诈太阴险。好地方有好风气,好风气出好百姓。
第三百九十八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人没有长远考虑,一定有眼前忧患。
第三百九十九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好色又好德的人。
好色就没有道德,没有道德才好色。
第四百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那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
知柳下惠是贤人,不荐他一起做官。
第四百零一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一个人多责自己,而很少责备别人,
其人就可以避免,受别人的怨恨了。
第四百零二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遇事不说怎么办,谁知他要怎么办?
第四百零三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整天聚集在一起,说的不达义标准,
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君子在君子中找,小人在小人中找。
第四百零四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根本,用礼来加以推行,
用谦逊话来表达,忠诚态度来完成,这人就是君子了,值得别人来学习。
第四百零五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怕己没有才,不怕别人不知己。
第四百零六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以后,名字不被人称颂。
第四百零七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第四百零八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都庄重大气,而不与别人争斗,
君子往往都合群,而不会结党营私。
第四百零九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
不因一个人不好,不采纳他的良言。
第四百一十篇章
子贡遇孔子问道:有没一个字可以,使人终身奉行呢?正人君子孔子说:
那就是一个字恕!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第四百一十一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我一直宽待别人,我一生诋毁过谁?
我一生赞美圣人,所以我懂得礼仪。那些经得起考验,持礼仪者是圣人。
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到的,所以习礼有三代,就有美好的未来。
第四百一十二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我现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
有马人不会调教,先送给别人使用,这种无私的精神,今天已没有了吧!
第四百一十三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一个人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
小事情不会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第四百一十四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大家都在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
大家都很喜欢他,我也要考察一下。
第四百一十五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人使道发扬光大,道使人提高修养。
第四百一十六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有错了。
第四百一十七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能睡好觉,
左思右想没结果,不如去学习为好。
第四百一十八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
也常常要饿肚子,学习可得到俸禄。君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家里贫穷。
第四百一十九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凭借那聪明才智,强取豪夺得到的,
仁德不能保持它,得到也定会丧失。凭借那聪明才智,光明正大得到的,
仁德可以保持它,得到的不会失去。不用严态治百姓,那百姓就会不敬。
用严态治理百姓,君主动员百姓时,不照礼要求去讲,那也是不得人心。
第四百二十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平常小事,
但是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
但是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平常小事。
第四百二十一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百姓对仁的需要,比需要水更迫切。
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丢命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义道德而死的。
第四百二十二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仁德者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第四百二十三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总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第四百二十四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事君主认真办事,把领傣禄事放后。
第四百二十五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人人可接受教育,不分人与人族类。
人人爱书勤学习,个个读书爱劳动。
第四百二十六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主张不同不相商,往往是人各有志。
第四百二十七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言辞能表达意思,仁礼靠代代流行。
第四百二十八篇章
乐师冕来见孔子,不觉走到台阶沿。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这儿是屋前台阶,要当心下不了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堂屋里坐席,
方向有长辈尊幼。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忙又告诉他:某某该坐在这里,
某某该坐在那里。等师冕走了以后,子张过来问孔子:你在与乐师谈道?
正人君子孔子说:在帮助乐师懂道。
《论语》——季氏
第四百二十九篇章
季氏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见孔子:季氏要攻打颛臾。正人君子孔子说:
不是你冉有的错,你身为季氏宰臣。周天子早在颛臾,主持东蒙的祭祀;
在鲁国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土啊!为何要讨伐它呢?冉有又对老师说:
季孙大夫想攻打,我们俩都不愿意。正人君子孔子说:冉求周任有话说:
尽自己最大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辞职,别不要自不量力。
有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用辅助人有何用?而且你说话错了。
凶猛的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匣子里,毁坏了是谁的错?
冉有又对老师说:现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如果现在不把它,
趁机会夺取过来,将成为子孙忧患。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君子很痛恨那种,不愿意实说自己,怎样做找出理由,为之辩解的作法。
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分不均,而怕百姓不服从。
不怕国家人口少,而怕人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分均了,就没有贫富差距;
大家和睦的相处,就不会感到人少;国家安定富强了,就没有倾覆危险。
这样去做了如果,远方人还不归服,用仁义礼乐教育,就用仁道来说服。
已来了就让他们,安心安居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两个人辅助季氏,
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的民心离散,你们还推波助澜,
而在自己的内部,劝大家稍安勿躁。人只有知己知彼,才可以百战不殆。
第四百三十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礼乐出兵打仗,
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礼乐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
由诸侯作主决定,经过十代的很少;由国家大夫决定,经过五代的很少。
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大夫手中;有道老百姓也就,不议论国家政治。
第四百三十一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鲁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人了,
政权落大夫之手,已经有四代人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没有人了。
第四百三十二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有益交友有三种,有害交友有三种。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卓见的人交友,这是对己有益的。
同惯走邪道的人,糊里糊涂交朋友;同阿谀奉承的人,括不知耻交朋友;
同花言巧语的人,死皮赖脸交朋友;这是自己害自己,这是有害无益的。
第四百三十三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有益喜好有三种,有害喜好有三种。
礼乐调节为喜好,称道别人为喜好,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对己有益的。
好骄傲喜欢闲游,总喜欢大吃大喝,这是对己有害的,也是不值一提的。
第四百三十四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
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你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时候,
却不说话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贸然说话是瞎子,说话要察言观色。
第四百三十五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时刻引以为戒:
一个人年少时候,身体还很不成熟,戒除对女色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
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留后患;等到老年体弱时,血气已经衰弱了,
要戒除贪得无厌,要想到入土为安。树懂得落叶归根,人懂得养老送终。
第四百三十六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有三敬畏事:君子总敬畏天命,
敬畏地位高贵者,敬畏圣人说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懂敬畏:
不尊地位高贵者,轻侮辱圣人之言。
第四百三十七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世上上等的人;
经过学习才知的,那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学习,是更次一等的人;
遇到困难不学习,这种人是下等人。
第四百三十八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往往有九种,要认真思考的事:
看望事物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声乐话的时候,思考是否听清楚;
自己的脸色表现,要思考是否温和;自己在人前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
与人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虚心思考,己是否谨慎严肃;
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向别人询问;忿怒时更要思考,是否有麻烦后患,
获取财利要思考,是否合乎义准则。志士不饮盗泉水,廉者不受嗟来食。
第四百三十九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会担心达不到,
看到不善良行为,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避开,唯恐是避之不及。
我见到过这种人,也听到过这种话。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豪迈志向,
依照义的礼智信,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见过这种人。
第四百四十篇章
齐景公有马四千,齐景公死的时候,百姓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称颂。
伯夷叔齐两兄弟,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直到现在,都还在称颂他们。
第四百四十一篇章
陈亢问于伯鱼曰:在老师那里听到,什么特别教诲吗?伯鱼回答没有呀!
有次他站在堂上,我忙从庭里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学习诗。
说如果不爱学诗,就不懂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习诗,也学习怎么写诗。
偏偏是又有一天,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忙从庭里走过,他问我学礼了吗?
我回答没有学礼。他说不学习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后就学礼。
就听到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说:我提出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收获,
听关于诗的道理,听关于礼的道理,又听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第四百四十二篇章
一个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君夫人;
对他国人君妻子,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君的夫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第四百四十三篇章
阳货想拜见孔子,圣人孔子偏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烤熟的乳猪,
想要孔子接见他,引他为季家所用。孔子打听阳货家,后往阳货家拜谢,
在半路遇见阳货,阳货忙对孔子说:我有话要跟你说,你愿和我谈谈吗?
阳货说把自己的,真实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
正人君子孔子说:这样做不算是仁。乱臣贼子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
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说这不算智。乱臣贼子阳货说:
时间一天天过去,年岁是不等人的。圣人孔子说好吧,我去想做官去了。
第四百四十四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人的本性相近的,学习后差距太远。
第四百四十五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昧者,
地位等级森严的,智者管理着愚者。
第四百四十六篇章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带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牛刀?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就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有爱心去爱人,
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改邪归正。孔子说学生们啊!言偃的话是对的,
我刚才说过的话,是开个玩笑而已。
第四百四十七篇章
公山弗扰以费叛,遣人来传召孔子,孔子想前去做官,毕竟用己人不多。
子路不高兴地说:没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
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是一句空话?如果有人使用我,在东方复兴周礼,
建设个东方西周,岂不是顺水推舟?
第四百四十八篇章
子张向孔子问仁,正人君子孔子说:能实行五种品德,他就算是仁人了。
子张请问哪五种?正人君子孔子说:庄重宽厚和诚实,勤敏慈惠而守礼。
庄重不致受侮辱,宽厚得众人拥护,诚信得别人任用,勤敏会提高效率,
慈惠能够使唤人,守礼而成为仁人。
第四百四十九篇章
佛肸传召孔子去,孔子本打算前往。孔子弟子子路说:从前听先生说过:
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能去的。佛肸据中牟反叛,却要去如何解释?
仁君子孔子说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东西,磨也总磨不坏吗?
不是说洁白东西,染也总染不黑吗?我是个藤上葫芦,熟透了得给人吃。
第四百五十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
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我告诉你:爱仁德不爱学习,弊病是受人愚弄;
爱智慧不爱学习,弊病是行为放荡;爱诚信不爱学习,弊病是危害亲人;
爱直率不爱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勇敢不爱学习,弊病是犯上作乱;
爱刚强不爱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
第四百五十一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现在的莘莘学子,为什么不学习诗?
学诗可激发志气,可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盛衰得失,及文人墨客思想。
可以使世人懂得,团结合群的必要;也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
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第四百五十二篇章
孔子有对伯鱼说:学周南召南了吗?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要面壁思过。
第四百五十三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的礼呀礼呀!玉帛之类礼器吗?
君子的乐呀乐呀!钟鼓之类乐器吗?
第四百五十四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外表严内心虚弱,表面安定内心慌;
以小人来作比喻,像挖墙洞小偷吧!
第四百五十五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没道德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者。
第四百五十六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听传言四处传播,是道德所唾弃的。
第四百五十七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
没有得到官位时,担心自己得不到。已经得到官位了,又怕一朝失去它。
他担心失掉官职,什么事干得出来。
第四百五十八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古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毛病不及古。
古代那些狂妄人,不过是愿望太高;而现在的狂妄者,却总是放荡不羁;
古代那些骄傲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傲者,却总是凶恶蛮横;
古代那些愚笨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那些愚笨者,却总是欺君犯上。
第四百五十九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我厌恶用那紫色,取代鲜艳的红色;
厌恶用郑国声乐,扰乱大周的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颠覆国家的仁礼。
第四百六十篇章
正人君子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子贡说你不说话,那我们学什么呢?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天说过一句话吗?天不说话一个样。
四季也照常运行,万物也照样生长。
第四百六十一篇章
孺悲想拜见孔子,孔子以有病推辞。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就起床下地,
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第四百六十二篇章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是否太长了?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会败坏;
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被荒废。旧谷吃完出新谷,万物像重生一回。
钻燧取火的木头,年轮转过了一遍,一年时间可以了,也算是有始有终。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刚才一年的时间,就吃起了大米饭,
穿起了锦缎新衣,你能心安理得吗?宰我说我心安啊!正人君子孔子说:
你能够心安理得,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为亲人守丧,是尽一个人孝义;
吃美味不觉香甜,听音乐不觉快乐,住家里不觉舒服,所以不会那样做。
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等宰我出去以后,正人君子孔子说:
宰予真是不仁啊!自从小孩生下来,长到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父母死服丧三年,是天下通行丧礼。那宰子对他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第四百六十三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你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
和猪有何区别呢?和狗有何区别呢?还有玩博和下棋,玩这些比闲着好。
第四百六十四篇章
孔子弟子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君子以道义作为,人最高尚的品德,若君子有勇无义,就会同小人作乱;
若小人有勇无义,就会恶劳去偷盗。
第四百六十五篇章
能言善辩子贡说:君子有厌恶事吗?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君子有厌恶的事。厌宣扬别人坏处;厌恶人身居下位,诽谤在上位的人;
厌勇敢不懂礼节,厌固执不通事理。正人君子孔子说:你有厌恶的事吗?
孔子的得意弟子,能言善辩子贡说:厌偷袭别人成绩,作为自己的知识,
厌恶把不谦虚者,当做最勇敢的人;厌揭发别人隐私,自以为直率的人。
第四百六十六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善教养的,
亲近他们会无礼,疏远他们会报怨。
第四百六十七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到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十分厌恶,
他这一生终结了,也就白活了一生。
第四百六十八篇章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也做了奴隶,比干也被杀死了,殷朝能不灭亡吗?
正人君子孔子说:殷朝的三位仁人,是天要他们助纣,是天要他们亡纣。
第四百六十九篇章
柳下惠当典狱官,前后三次被罢免。有人问那柳下惠:咋不离开鲁国呢?
柳下惠说按正道,忠君来事奉君主,到哪国哪里不会,被君多次罢官呢?
如果不按照正道,忠君来事奉君主,为什么他一定要,离开自己国家呢?
第四百七十篇章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做我做不到,
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待遇对待他。又说老不中用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第四百七十一篇章
齐国人赠送一些,歌女舞姬给鲁国,季桓子欣然接受,过了三天不上朝。
孔子于是离开了,这不是要辅之主。
第四百七十二篇章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歌路过孔子旁。听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凤凰啊!
你的德行和运势,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无可挽回,未来的金碧辉煌。
算了吧!算了吧!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大惊忙下车,想同他仔细谈谈,
接舆却赶快避开,孔子也望尘莫及。
第四百七十三篇章
长沮桀溺在耕种,圣人孔子此路过,就让子路去寻问,此河渡口在哪里?
长沮抬头问子路:那拿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啊!是鲁国人孔丘吗?
子忙说是的是的。忙着耕种长沮说:那他知渡口位置。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那个,鲁国孔丘门徒吗?
子路说是的是的。桀溺说像洪水样,坏东西到处都是,谁能够改变它呢?
与其跟着人漂泊,追逐那虚华名利,不如跟我们耕种,躲避不安定社会。
子路回来把情况,告诉了老师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仁礼人是不能与,
飞禽走兽共处的,若不同世上人群,你来我往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
如果真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周游列国讲仁礼,从事社会改革了。
第四百七十四篇章
子路随孔子出行,落在车队的后面,遇到了一个老丈,拄拐杖正在除草。
子路忙问老丈道:看到过我老师吗?我手脚不停劳作,五谷来不及播种,
哪有时间顾得上,看看哪个是哪个?说完便颤颤巍巍,扶拐杖继续除草。
子路只好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有意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歇息,
杀了一只大公鸡,做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认识。
第二天子路连忙,把这事告诉老师。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这就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再看看他。子路回到了那里,老丈已经离家了。
子路很感叹地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尊卑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
君臣间紧密关系,怎么能够废弃呢?想要自身的清白,却破坏君臣伦理。
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应该早就知道了。
第四百七十五篇章
被遗落的人中有:伯夷叔齐和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还有人少连等等。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不降低自己意志,不屈辱自己身分,
是说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己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
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也合乎人心。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世外的生活,
说话很随便温和,总能够洁身自爱,做官也左右逢源。我同这些人不同,
也可以这样去做,也可以那样去做。
第四百七十六篇章
国去了也就罢了,四饭缺去了秦国,打鼓方叔奔黄河,敲小鼓武到汉水,
少师阳击磬的襄,逃到了东海海岸。
第四百七十七篇章
周公曾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就要用他们治国。
君主的旧友老臣,若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对人责备求全。
第四百七十八篇章
周代时有八个士:伯达伯适和伯突,仲忽叔夜和叔夏,季随季娲一干人。
第四百七十九篇章
子张是孔门弟子,改过显士子张说:士当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生命,
看见有利可得时,考虑是否符合义,祭祀时能够想到,是否己严肃恭敬,
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真哀伤。
第四百八十篇章
子张是孔门弟子,改过显士子张说:一个人要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
一个人要信仰道,而不能忠实坚定;这样的人能说有,这样的人真的多。
第四百八十一篇章
子夏学生向子张,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问子夏咋说?子夏说可以相交,
就和他交个朋友,不可相交就拒绝。子张是孔门弟子,改过显士子张说:
我所听到的理论,和这些很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够容纳众人;
君子能赞美善人,能同情能力差者。若我是贤良的人,是通情达理的人,
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够容纳的呢?我如果很不贤良,人家就会拒绝我,
咋谈能拒绝人家?别人也不亲近我。
第四百八十二篇章
孔子的得意弟子,西河设教子夏说:虽是些小的技艺,也定有可取地方,
但用它来达到远大目标就行不通。
第四百八十三篇章
孔子的得意弟子,西河设教子夏说:人每天学到一些,过去不知道东西;
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叫做好学了,学习要日新月异。
第四百八十四篇章
孔子的得意弟子,西河设教子夏说:博览群书好学习,记得牢固有新奇,
与切身有关问题,提疑问并且思考,仁礼就在其中了,只有学习才知道。
第四百八十五篇章
孔子的得意弟子,西河设教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工作,
君子靠通过学习,来维系君子之道。
第四百八十六篇章
孔子的得意弟子,西河设教子夏说:小人若犯了过错,一定会故意掩饰。
第四百八十七篇章
孔子的得意弟子,西河设教子夏说:君子往往有三变:远看他庄严可怕,
接近又温和可亲,听说话严厉不苟。
第四百八十八篇章
孔子的得意弟子,西河设教子夏说:君子必取得信任,才能去役使百姓,
否则百姓会以为,君是在虐待他们。先取得百姓信任,然后才能去规劝;
否则百姓会以为,君主在诽谤他们。
第四百八十九篇章
孔子的得意弟子,西河设教子夏说:大节上不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
第四百九十篇章
孔子的得意弟子,有子游对子夏说: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事情可以的,
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东西学不到。子夏说子游错了,世上的君子之道,
要先传授哪一条,要后传授哪一条,就像草和木一样,是有分类区别的。
君子之道怎么可,随意歪曲骗学生?按次序教授学生,恐怕只有圣人吧!
第四百九十一篇章
孔子的得意弟子,西河设教子夏说:做官有余力的人,他就可以去学习,
学习有余力的人,他就可以去做官。
第四百九十二篇章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第四百九十三篇章
孔子弟子子游说:我的好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然而还没做到仁。
第四百九十四篇章
敢作敢为的曾子,孔子弟子曾子说:子张的外表堂堂,难和他做到仁的。
第四百九十五篇章
敢作敢为的曾子,孔子弟子曾子说:我曾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
充分发挥己感情,是在父母亡时候。
第四百九十六篇章
敢作敢为的曾子,孔子弟子曾子说:我曾听老师说过,孟庄子孝的故事,
其他人也可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措施,别人难以做到的。
第四百九十七篇章
文王的后代孟氏,任阳肤做典狱官,阳肤是曾子弟子,阳肤向曾子请教。
曾子说在上位人,如果离开了正道,百姓就离心离德。你若能弄清情况,
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第四百九十八篇章
子贡说纣王不善,不像传说样厉害。所以君子会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
使一切坏的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第四百九十九篇章
子贡说君子过错,好比日月的浑浊。他一旦犯了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
他如果改正过错,人们都会敬仰他。
第五百篇章
卫国来的公孙朝,问善辩论的子贡:仲尼学问哪学的?瑚琏之器子贡说:
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天下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往往还,
可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往往是,只了解它的末节;真没有什么地方,
无文王武王之道。我老师何处不学,何必有固定老师,来传播文武之道?
第五百零一篇章
叔孙武叔朝廷上,面对着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贡更博学多才。
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才子子贡。子贡拿围墙比喻,来区分与师区别:
我家围墙齐肩高,老师围墙几仞高,若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
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这样的人并不多。
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第五百零二篇章
叔孙武叔谤仲尼。孔子弟子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的,仲尼毁谤不了的。
别人贤德比丘陵,那还可超越过去;师德比太阳月亮,那是无法超越的。
有人要自绝日月,对日月有何损害?只是充分表明他,真不自量力而已。
第五百零三篇章
尧说啧啧这位舜!大命落你身上了。诚实保持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
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禄位,也就会永无终止。舜也这样告诫禹。
商汤说我小子履,用黑色公牛祭祀,向伟大天帝祷告:对那些有罪的人,
我不敢擅自赦免,对那些天帝臣仆,我也不敢去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
分辨选择忠与奸。我本人如果有罪,别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
都归我一人承担。周朝时大封诸侯,使善人富贵起来。那圣人周武王说:
我虽然拥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如果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
常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灭亡的国家,
接续断绝了家族,提拔遗落的人才,天下的各族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
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和人民粮食,丧礼和举行祭祀。仁宽厚就能得到,
天下百姓的拥护,守诚信就能得到,天下百姓的信任,天下百姓的支持。
勤勉能取得成绩,公平使天下太平。
第五百零四篇章
子张问老师孔子:怎样去治理政事?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要尊重五种美德,要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深得民心,就可治理政事了。
能言善辩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
君子给百姓恩惠,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甘心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
要追求仁德礼信,而不去贪图财利;显庄重而不傲慢;显威严而不凶猛。
子张说怎样叫要,施给百姓以恩惠,自己却无所耗费?正人君子孔子说:
让百姓们都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就是对百姓有利,也是对国家有利。
百姓劳作好生活,又有谁会怨恨呢?百姓要追求仁德,君主得到了仁政,
当官的不会去贪,百姓也热爱好官。君主对人很公平,百姓就肃然起敬。
君主的衣冠整齐,是百姓学习榜样。君主就不怒自威,百姓就克己奉公。
什么叫四种恶政?正人君子孔子说:不经教化便把人,加以杀戮叫做虐;
不加告诫便独断,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不防范,形成腐败叫做贼;
同样是给人财物,出手吝啬叫小气。
第五百零五篇章
仁学家的创始人,正人君子孔子说:君子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叫做君子;
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论语,就不能当家作主。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ptgk/21099.html
用户评论
真是太棒了!用七言长诗来解读《论语》,这种创新很有意思,也能让人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哲理,佩服作者的智慧和才华!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喜欢这篇文章把儒家思想表达得简洁且深奥,读起来很有韵律感。有些句子我反复品味着,感觉意境很优雅,也给我触动了心灵深处。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喜欢《论语》,但看文章时却觉得有些深沉难懂,可能我的理解能力不足吧,还是更习惯于直接阅读原文。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将儒家思想用七言长诗表达出来真是一个绝妙的想法!我以前一直觉得《论语》比较死板,可是用这种形式呈现,反而感觉更加生动和充满魅力。这篇文章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言长诗的格式确实不错,把《论语》里精髓概括得很有意思,但却缺乏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作者可以加入更多的个人见解,这样文章会更有吸引力。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有点不太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也许是我对文化底蕴了解不多?还是说七言长诗本身就不适合用来诠释《论语》?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特别是作者用诗歌的形式展现出“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美德,非常有感染力!我感觉自己也受到了鼓舞。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读下来感觉有点抽象,诗歌的形式虽然美观,但缺乏具体的例子,以至于不容易理解其内涵。建议作者可以结合现实生活,用更贴近读者的语言来阐述《论语》的道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采,将“四书五经”中的精华融入七言长诗中,不仅赏心悦目,而且富有深度!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七言长诗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它可以用来表达各种思想和情感,甚至还可以用于解读经典著作。我很期待作者能够创作更多类似的作品!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论语》有些地方比较晦涩难懂,用七言长诗来解释反而更加生动形象了。这种创新方式值得推广!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篇文章有点儿像说教一样,把《论语》的思想说得过于完美化,没有考虑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复杂因素和矛盾之处。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言诗的结构形式的确很美观,但也让文章显得有些程式化,缺乏真实的情感表达。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用七言长诗去诠释《论语》确实很有创意,但这种形式可能会阻碍读者对原著深入理解,建议读者还是需要阅读原文的阐述!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文章里提到的"君子之道",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修养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感谢作者的分享!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