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K12教育

轻松掌握这三个计量单位:类比推理法助你一臂之力,收藏学习必看!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轻松掌握这三个计量单位:类比推理法助你一臂之力,收藏学习必看!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轻松掌握这三个计量单位:类比推理法助你一臂之力,收藏学习必看!的知识,包括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1、学习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厘米和米,并且知道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有3个步骤:

(1)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书中首先呈现古人用庹量巨石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以及用脚长量竹竿长度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测量长度必须要有长度单位,同时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庹、拃、脚长作为长度单位。由于用与人身体有关的部分作单位,其单位的实际长度并不统一,测量结果很可能不一致。因此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得出结论:为了便于交流,需要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

(2)结合尺子认识“厘米”和“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尺子上有若干长度单位,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长度单位是统一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教学的时候,先结合尺子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再通过测量在尺子上认读整厘米,体会测量的本质。认识米尺和米时,先用厘米尺子测量黑板的长度发现太麻烦,从而引入较大的单位“米”,通过观察米尺、比画等活动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然后让学生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从而知道1米=100厘米。

(3)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所以这第3步就得进行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以巩固学生初步建立起来的厘米和米的表象,为估计、测量以及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

其他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的学习内容,编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

2、学习面积单位

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有关“面积”的内容在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此单元主要学习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单位换算。学习过程也有3个步骤:

(1)体会面积单位产生的意义。数学书第55页例2让学生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书中首先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观察。但两个图形面积差异不大,学生很难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果。然后又呈现了重叠的方法,将两个图形进行重叠比较,由于两个图形的长和宽都不相同,也很难获得比较结果。由此激发学生寻求新的有效方法的需求。通过提示引导学生“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唤起对面积单位的需求,从而体会面积单位产生的意义。

(2)经历确定面积单位的过程。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时,已经体会了“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这里就没有再重负赘述。而是提供了圆形、正三角形、正方形三种图形,让学生选择用什么图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肉眼可见,用圆形、正三角形作面积单位不能将所测长方形都铺满,因此不能准确测量出一个图形的面积。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作面积单位更合适。

(3)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第2步选择了正方形作面积单位之后,例3直接呈现了“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的规定。再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例如,提示拇指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让学生用手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纸制作1平方米的正方形,在上面站满学生等。

探究面积单位进率时,可用摆小正方形、画格子、借助方格纸比一比、选用不同的单位计算面积等方法,例如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10行,每行10个,这样就拼成了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大正方形,共用了100个小正方形,所以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结论。再运用类似的方法推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有关其他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的学习内容,编排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

3、学习体积单位

“体积”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体积是一个新概念,“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所以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接着引导学生比较洗衣机、电饭锅和手机所占空间的大小,说明不同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揭示出体积的概念。关于“体积单位”的学习也有3个步骤:

(1)体会体积单位的必要性。和面积学习比较两个长方形大小一样,教材第28页让学生比较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这两个长方体也不易看出大小,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经验进行类推,想到要比较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单位来测量。

(2)掌握体积单位的定义。由于前面学过用小正方形定义面积单位,这里就用小正方体定义体积单位。教材直接呈现了“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3)形成体积单位的表象。教材除了介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概念,还十分重视对这些体积单位表象的建立。为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大小的表象,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如1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粉笔盒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架子放在墙角可围出1立方米的空间等,将“体积单位”与“实物大小”建立联系,形成清晰的表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借助图示引导学生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来的。与推导面积单位进率的方法类似,面积单位用小正方形摆成大正方形,而这里是用小正方体摆成大正方体。拿出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10行,每行10个,每层有这样的10行,一共有10层,这样就有10×10×10=1000个,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用类推的思路可以推导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知识,不仅能使知识系统化,还能举一反三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您觉得呢。

用户评论

仰望幸福

这篇文章真的太赞了!我一直想学好这些计量单位,但是感觉总是记不住各种换算关系,这种类比推理的方法简直太棒了,一下子就理解透了,这下终于可以好好用它们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身上有刺,别扎我

确实有效!我尝试了一下,用这个思维方式学习起来真的轻松很多。特别是那个“米、公分、厘米”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以前总觉得这些单位之间很复杂,现在感觉顺多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权诈

我也试用了类比推理,原来测量长度可以这么简单!感谢作者分享这个方法,以后再学习其他单位的时候,我也可以试试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廖

这篇博文太有用的信息了。我也是因为计量单位搞头疼的,看来要好好学习一下你介绍的方法,谢谢你的分享!不过我想问问,这种方法适用于哪些类型的单位呢?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轨迹!

我觉得这种类比推理方法确实很有用,但感觉文章里给出的例子太简单了,如果能提供一些更复杂、更有挑战性的例子,那一定会更容易让人理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别经年

这种学习方法我倒是第一次听说。看着标题以为是简单粗暴的记忆技巧,结果一不小心点进去发现非常有深度! 还是建议多些实战练习步骤讲解。我想试着用这个方法来学习一下体积单位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晨与橙与城

说得好!我一直觉得数学和自然科学里的计量单位就是个绊脚石,总是记不清楚到底怎么换算,类比推理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非常实用!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颓废人士

这个方法听起来很有意思,我会试一试看看效果如何。不过我觉得除了类比推理外,还可以结合一些图示或者模型来加深理解。比如用模型来展示不同单位的空间大小关系等,可能会更直观易懂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凝残月

这三种计量单位我倒是还好,其他单位就太难记忆了。希望以后可以再分享学习其他类型的计量单位的方法!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Hello爱情风

类比推理确实很有意思,不过还是建议结合一些其他学习方法,例如用手机APP来辅助记忆或者做一些练习题巩固。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暮染轻纱

我一直觉得学这些计量单位都是要死记硬背的,没想到还有这么轻松的方法!太感谢你分享了这个宝藏笔记!不过,能不能分享一下如何应用到更大的单位比如吨、千克等?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打个酱油卖个萌

感觉这篇文章只适用于比较简单的三种单位,如果遇到更加复杂的计量关系就未必有效了。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葵雨

这个方法太棒了!我立刻试试看能不能用类比推理来学习其他类型的计量单位!比如温度、时间那些就经常搞混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丶一切都无所谓

我试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其他计量单位,但是效果不太明显。可能是我的理解方式有问题吧,需要多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風景綫つ

确实很好用!我想试试用这个方法学习海量的物理学、化学实验需要的计量单位,希望能像文章里一样轻松掌握!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裸睡の鱼

看了这篇文章,感觉学习计量单位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要好好尝试一下作者分享的方法,相信自己也能成为计量单位大师!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酒笙倾凉

我觉得这个方法对于数学比较基础的人来说可能有效,不过如果是物理、化学专业的话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k12/400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