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原文及翻译:十志之郊祀志上详解
二年后,在雍郊祭,猎获一角兽,像麋鹿的样子。有关官员就说:“陛下虔诚地举行郊祀,上天回报您的献祭,就赐给一角兽,当是麒麟了。”于是就用来献祭五峙,每峙增加一头牛焚柴以祭。赐给诸侯白银,以示合于上天的符应。于是济北王以为天子要封惮,
就上书把泰山以及它旁边的邑地献出来,天子用其他的县补偿了他。常山王犯罪,被贬,天子封他的弟弟为真定王,用来接续先王的祭祀,而以常山作为郡。这以后,五岳都在天子的郡地裹面了。
第二年,齐国人少翁凭藉方术见到皇上。皇上有一个宠爱的李夫人,夫人死了,少翁就用方术在夜裹招致夫人及灶神的形象,天子从床帷中看见它们了。就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给他的东西很多,用宾客的礼节来招待他。文成说:“皇上即使想与神灵相通,宫室中的被褥衣鞋等物品上没有神的形象,神灵也是不会来的。”就在上面画一些有云气的车,在吉祥的日子裹驾车驱赶恶鬼。又兴建甘泉宫,中间是祭坛,刻画天地泰一各种鬼神,供置祭祀用品以招致天神。过了一年多,他的方术越来越不灵验,神灵不来。就用帛书喂牛,假装不知道,说这头牛腹中有异物。杀牛一看,得到一卷书,书上所说的很奇怪。天子认得他的手迹,审问少翁,果然是他写的。于是就诛杀了文成将军,把这件事隐瞒下来。
这以后又建造柏梁台、铜柱、承露仙人掌之类。
文成将军死后第二年,天子在鼎湖病得厉害,巫医没有不被招来的。游水发根说上郡有一个巫医,
人病后鬼就把病除掉了。皇上把他召来在甘泉宫举行祭祀。等到生病了,就派人问神君,神君说道:“天子没有值得担忧的病。病会渐渐痊愈的,振作精神和我在甘泉宫相会。”于是皇上病好了,便起床,驾临甘泉宫,病已痊愈。皇上就大赦天下,在寿宫设置神君。神君中最尊贵的是泰一,他的辅佐叫太禁、司命等,都跟着泰一。不能见到他们,听得到他们的声音,声音同人的一样。时去时来,来时则微风拂拂。居住在帷幕中,有时在白天说话,但经常是在夜晚。等天子祓祭后,才进来。依靠巫作为主人,有关饮食,所要说的,就靠巫来传达。又设置寿宫、北宫,树立羽旗,设立供品,用来招待神君。神君所说的,皇上就派人加以记录,名叫“画法”。神君所说的,世俗都知道,没有很大的差别,而天子心中偏偏高兴。这件事很秘密,世人不知道。
三年后,有关官员说元年应根据上天的瑞兆来命名,不应按一元、二元来排数。一元叫“建”,二元因为有长星就叫“光”,现在郊祭得到一角兽就叫“狩”。
之后又过了一年,天子郊祭雍,说:“现在上天由朕亲自来郊祀,但后土无人来祭祀,是礼所不能对应的。”有关官员就同太史令司马谈、祠官宽舒商议:“祭天地的牲,其牛角大小如茧如栗。现在陛下亲自祭祀后土,后土应在大湖中的圆丘上建立五坛加以祭祀,每坛用一头黄犊祭品。祭完后全埋在土中,跟随祭祀的人员都穿黄衣。”于是天子东到汾阴。汾阴男子公孙滂洋等人见汾阴旁有光芒如深红色,皇上便在汾阴的小土山上建立后土祠,一如宽舒等人的建议。皇上亲自去望祭,跟上天礼一样。行礼完毕,天子便到荣阳。回来经过雒阳,下诏封周国的后代,命他们奉祀。在《武纪》中有记载。皇上开始巡察郡县,慢慢地到了泰山。
这年春天,乐成侯上书推荐乐大。乐大,是胶束宫人,以前曾同文成将军同学,后来为胶墓王掌管配制药品。而乐成侯的姐姐是康王王后,没有儿子。康王死后,其他姬的儿子被立为王,而康后有淫乱行为,与王不和,相互用国法来威胁。康后听说文成死后,想主动献媚于皇上,于是派遣乐大入宫,靠着乐成侯的关系求见皇上,说他精通方术。
天子诛杀文成后,后悔知道他的方术不全面,等到见到銮太,大为高兴。銮去为人修长漂亮,说话很有技巧,而又敢说大话,让人不感到怀疑。乐大说道:“臣经常往来于海中,见到安期生、羡门之类,他们认为臣地位低下,不信任臣下。又认为康王是诸侯,不足给他药方。臣几次把情况告诉康王,康王又不肯重用臣。臣的师傅说:‘黄金可以炼成,黄河决口也可以堵住,不死的药可以得到,神仙也是可以招来的。’但臣怕步文成的后尘,那么方士都得闭口,不敢再谈方术了!”皇上说:“文成是食马肝而死的。你果真能整理他的方术,我有什么吝惜的!”乐大说:“臣下老师并不是有求于人,而是人求他。陛下一定想要招他,就要提高使者的地位,让他做天子的亲信,并用客礼来招待他,不要鄙视他,让他们各自佩带着信印,才能使他们传话给神灵。神人来或不肯来,要看皇上是否重视使者,然后才可请来。”于是皇上用一个小方术加以检验,演示斗棋,棋子能自相撞击。
这时,皇上正为黄河决口和黄金铸造不成而担忧,于是拜乐大为五利将军。遇了一个多月,乐大得到四枚官印;得到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皇帝颁布诏书给御史道:“以前大禹疏通九河,开通四渎。最近黄河水淹没岸边平地,筑堤的徭役没有尽头。朕在帝位二十八年了,如果上天派人辅佐我,那乐大就是其中之一。《干》卦称‘飞龙,,
鸿渐于般’,朕的意思与这正相吻合。以二千户封地士将军乐大为乐通侯。”赐给他列侯的宅第,僮仆千人。从皇帝乘舆中拿出车马帷帐器物来充实他的住所。又把卫长公主嫁给他,送给他金十万斤,将其邑地改名为当利公主。天子亲自到五利将军的宅第,派使者问候供给,络绎不绝。从天子之姑到将相以下官员,都到他家摆酒席,献给他财物。天子又刻玉印为“天道将军”,派使者穿着羽衣,夜晚站在白茅上,五利将军也穿着羽衣,站在白茅上接受玉印,以表示不是人臣。而佩带“天道”,是要为天子导引天神。于是五利将军经常夜晚在家裹祭祀。想招来天神。后来又整理行装,向东到海上访求他的老师。乐大出现几个月,佩带六枚官印,尊贵震动天下,而海边燕、齐之间的人没有不扼腕而表示自己也有秘方能修炼成神仙。
夏季六月,汾阴的巫师叫锦的在魏雎后土的祠旁为民祭祀,看到地面像钩的形状,
用手扒开土一看是一只鼎。鼎很大,同其他鼎不一样,刻着花纹,没有铭文,感到奇怪,就报告了官吏。官吏上报河东太守胜,胜就报告了皇帝。天子派人查问巫师所得的鼎没有奸诈,就设礼祭祀,把鼎迎接到甘泉宫,跟随君主行事,将要把它献给上天。到达中山,天气晴暖,出现一片黄云。这时有一只鹿跑过,皇上就亲自射杀了它,顺便用它来祭祀。到达长安,公卿大夫都议论要尊奉宝鼎。天子说:“近来黄河水灾泛滥,年成连年歉收,所以巡察郡县,祭祀后土,为百姓祈求有个好年成。今年的丰收与否还没有消息,鼎为什么而出现呢?”有关官员都说:“听说以前泰帝建造了一El神鼎,一是表示一统的意思,是天地万物的形象联属。黄帝制作了三V宝鼎,以象征天地人。大禹收集九州牧守的金属,铸造了九鼎,以象征九州。都曾经烹煮牺牲来祭祀上天鬼神。其中足中是空的就叫鬲,用来象征三德,享受继承天福。夏朝世德衰微,鼎就移到殷朝;殷朝世德衰微后,鼎就移到周朝;周朝世德衰微,鼎就移到秦朝;秦朝世德衰微,宋的社坛被毁以后,鼎就沦没不再出现了。《周颂》说:‘从堂室到门塾,从羊到牛,大鼎小鼎,都很干净,寿命就会长久。’现在鼎到甘泉,因为光芒变幻如龙,所受的福报一定没有止尽。遣与在中山有黄白云降临的征兆相符,大概就像兽的形状,作为符瑞,以及大弓和四支箭,都在祭坛下得到,是上天对祭祀大亨的回报。衹有承受天命当上皇帝的人心中才知道它的意义并与天合德。鼎应放在宗弥庙裹,藏在帝王的宫廷,以同显明的瑞应相合。”皇上下韶说:“可以。”
到海上访求蓬莱的人,说蓬莱不远,但不能到达,大约是不能见到云气。皇上就派遣望气的人帮助他们观察云气。
这年秋天,皇上到雍城,将要进行郊祀。有人说“五帝是泰一的辅佐,应建立泰一庙,皇上亲自去郊祭”。皇上犹豫未决。
齐国的人有个叫公孙卿的说:“今年获得宝鼎,冬天辛巳初一冬至,和黄帝时一样。”公孙卿有札书说:“黄帝在冕候得到宝鼎,询问鬼臾区,鬼臾区答道:‘黄帝获得宝鼎神策,逭年己酉初一冬至,得到上天的纪年,周而复始。’于是黄帝根据神策推演日月,以后基本上海二十年重复一次初一冬至,共推演了二十次,有三百八!一年,黄帝成仙升天。”公孙卿想通过所忠把他的札书献给皇帝。所忠看他的书不符合经典,怀疑他是在瞎说,就推辞说:“宝鼎的事已解决了。不必再说了!”公孙卿就托武帝宠爱的人把札书传了上去。武帝看后大为高兴,就召见并询问公孙卿。公孙卿答道:“这本书是申公传给我的,申公已经死了。”皇上问道:“申公是谁?”公孙卿说道:“他是齐国人,和安期生有交往,安期生就把黄帝的话告诉了他,但没有写下来,衹有鼎上所写的话。说‘汉朝建国后又当是黄帝的时候。’说‘汉朝中圣明的人,在高祖的孙子辈和曾孙辈中。宝鼎出现后就能与神灵相通,可举行封惮仪式。封禅有七十二王,衹有黄帝得上泰山祭祀。,申公说:‘汉帝也应上泰山去祭祀,上泰山祭祀就能成仙登天。黄帝诸侯上万,而祭祀神灵的国君就有七千。天下有八座名山,而有三座在蛮夷,五座在中原。中原有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束莱山,这五座山是黄帝经常去游玩的,在那裹与神相会。黄帝一面作战一面学仙术,担心百姓指责他的行为,就斩了那些非议鬼神的人。一百多年后得以同神交往。黄帝在雍城郊祀上天,住了三个月。鬼臾区号大鸿,死后葬在雍城,就在原来的鸿冢。这以后黄帝接引万灵到明庭。明庭,就是甘泉宫。所谓寒门,就是谷口。黄帝开采首山的铜,
在荆山下铸鼎。鼎铸好后,有一条龙垂下胡须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后,群臣后宫跟着上去的有七十多人,龙于是向上离去。其余小臣不能上去,就全抓着龙须,龙须被拔断,人掉了下来,掉下来的还有黄帝的弓。百姓抬头看见黄帝已上天,于是就抱着他的弓和龙须号哭,因此以后世人就把这个地方叫鼎湖,黄帝的弓叫乌号。”’于是天子说:“唉!果真能像黄帝,我对待妻子儿子就像脱鞋一样了。”拜公孙卿为郎官,派他到束面在太室山迎候神灵。
皇上于是郊祭于雍城,到达陇西,登上空桐山,光临甘泉宫。命祠官宽舒等人准备泰一的祠坛,祠坛依照亳忌的泰一坛,有三层。五帝坛环绕在泰一坛下,各自按照他们的方位。黄帝的西南,开辟八条通达神灵的道路。泰一祭祀所用的东西,同雍城一时的物品一样,衹增加醴酒、枣、干肉之类,杀一头牦牛作为祭品。而五帝专门有礼器盛着醴酒进献。坛下的四方,是连续祭祀的地方,供奉各位神灵的随从以及北斗。祭祀完后,剩下的祭品全都要烧掉。牛的颜色是白的,白鹿放在它的中间,猪又在鹿的中间,鹿中装着酒。祭太阳用牛,祭月亮用三岁的羊和猪。泰一的祝和宰要穿着紫衣及五彩的衣服。五帝的祝宰各自跟五帝的颜色一致,祭太阳穿红衣,祭月穿白衣。
十一月辛巳初一冬至,天色未明的时候,天子开始郊祭泰一。早晨祭Et,傍晚祭月,衹作揖;而朝见泰一,就同郊祭雍城的礼一样。辅助祭祀的人说:“上天开始把宝鼎神策授给帝,初一一次接着一次,终而复始,皇帝恭敬拜见天神。”衣服以黄色为贵。祭时烈火满坛,坛旁放着烹煮的炊具。有关官员说“祠庙上有光芒”。公卿说“皇帝当初在云阳郊祭泰一时,有关官员捧着碹玉嘉牲祭祀,当夜有美丽的光辉出现,
到白天,黄气上达天空。”太史令司马谈、祠官宽舒等人说:“神灵的美德,降给人间幸福的吉兆,应在造片地方的光辉范围内建立泰峙坛以彰明瑞应。命太祝管理,在秋天和腊月祭祀。每三年天子郊祭一次。”
这年秋天,为了讨伐南越,在泰一庙祷告,用牡荆在幡上画着El月、北斗、升龙,以象征太一的三颗星星,作为泰一锋旗,叫做“灵旗”。为出征而祈祷,太史官要举着灵旗指向所讨伐的国家。但五利将军的使者不敢入海,到泰山去祭祀。皇上派人跟着去查验,实际上什么也没见到。五利将军胡说见到他的老师,他的方术用尽,大多不灵验。皇上于是就诛杀了五利将军。
这年冬天,公孙卿在河南迎候神仙,说在缑氏城上看见仙人的踪迹,有一只像雉一样的东西,往来于城上。天子就亲自到缑氏城去看踪迹,询问公孙卿:“你该不会仿效文成、五利吧?”公孙卿说:“仙人并不有求人主,而是入主求他。这件事的规律是如果不从容行事,神仙是不会来的。
谈论神仙的事,好像很迂腐怪诞,但如果积累一定年岁,就可招来神仙。”于是郡国各自修路,整修宫馆名山的祠所,以等待皇帝的到来。
这年春天,已经消灭了南越,宠爱的大臣李延年把一首优美的乐曲献了上去。皇上对乐曲很满意,交给公卿讨论,说:“民间祭祀有鼓舞乐,现在郊祀没有音乐,这合适吗?”公卿说:“古代祭祀天地都有音乐,神衹才能来享受祭礼。”有的人说:“泰帝让素女弹五十弦的瑟,很悲哀,帝不能抑制感情,所以把瑟分成二十五弦。”于是为消灭南越而酬神,就祭祀泰一、后土,开始使用乐舞。广招歌童,制作二十五弦和箜篌瑟从这时开始。
来年冬天,皇上与大臣商议道:“古代先整顿部队解散武装,再举行封惮。”于是就向北巡察朔方,统率十多万骑的军队,回来祭祀黄帝冢于撞山,在远如解散部队。皇上说:“我听说黄帝没有死,但有冢,这是为什么?”有人答道:“黄帝成仙升天,群臣埋葬了他的衣冠。”到甘泉宫后,因为不久就要到泰山封禅,就先类祭泰山。
从获得宝鼎后,皇上和公卿诸儒生商议封惮。封禅很久没有人举行过了,不知道它的礼节仪式,群儒就从《尚书》、《周官》、《王制》等书中摘引封禅时望祭射牛的故事。齐国人丁公有九十多岁,说:“封禅,是古代不死的别名。秦始皇不能上去祭天。陛下一定想上的话,慢慢上去就会没有风雨,便可以上去祭天了。”皇上于是就命各位儒生演习射牛的仪式,草拟封惮的礼仪。过了几年,到了将要封禅的日子。天子已经听到公孙卿和方士的话,
黄帝以上封禅都招来怪物与神相往来,也想仿效黄帝来迎接蓬莱的神人,高出世人以和九皇的德操相比拟,就广泛采用儒术来美化。群儒既然已经不能辩论清楚封禅的事,又拘泥于《诗》、《书》等古文而不敢发挥。皇上把封祠的器物给群儒看,群儒中有的说“和古代的不同”,徐偃又说“太常的各位儒生行礼不如鲁国的好”,周霸召集各位儒生商讨封禅的事,于是皇上就罢免徐偃、周霸,并且把所有儒生全都罢免不再任用。
三月,皇帝向东到缑氏城,循礼登上中岳嵩山。随从的官员在山上仿佛听到有喊“万岁”的声音。询问皇上,皇上没有回答;问下面的人,下面的人也不说。于是就命祠官增加对嵩山的祭祀,禁止砍伐山上树木,把山下共三百户人口作为祭祀嵩山的人员,将其居住地作为他们的奉邑,单独供给祭祀,免除他们的徭役或赋税,没有增加什么。皇上因此束上泰山,泰山的草木还没有生长出来,就命人把石运上泰山山顶。
皇上于是便向东巡视海上,行礼祭祀八神。齐人上疏说神怪奇方的以万计数,便增加船只,命那些说海中有神山的几千人去访求蓬莱神人。公孙卿拿着符节常走在前面在名山等候天子,到束莱后,说夜晚见到一个很大的人,身高数丈,到跟前后就不见了,看见他的足印很大,像禽兽的脚印。群臣中有说见到一个老人牵着狗,说“我想见天子”,说完忽然就不见了。皇上看到大足印后,还不相信,等到群臣又说老人的事,就深信是仙人了。皇上就停留海上,赐给方士的传车以及陆续派出访求神仙的人有一千多。
四月,天子回来到奉高。他觉得各位儒生以及方士谈论封禅的人每人所说的都不一样,不合常理。难以施行。天子到达梁父,以礼祭祀地主。到乙卯,命侍中的儒者头戴皮弁,插笏于带,行射牛的礼仪。在泰山下面的东方祭祀,跟郊祀泰一的礼一样。祭坛宽一丈二尺,高九尺,下面埋着玉牒书,书的内容无人知晓。祭礼完后,天子单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上泰山,也进行了祭天。这件事都禁止外传。第二天,从山北下山。丙辰H,在泰山脚下东北面的肃然山举行了祭地仪式,跟祭后土的礼仪一样。天子都亲自去拜祭,穿着黄色的衣服并使用了音乐。用江淮之间的一种有三脊的茅作为祭神时摆设供品的草垫。并用五色土建坛。放出边远地区的奇兽飞禽和白雉等物,进行加祭。兕牛犀象一类的兽不用。都到泰山后,就离去了。封襻的祠裹,夜襄好像有光芒,白天有白云从封土中升起。
天子从祭坛回来,坐上明堂,群臣交替去祝寿。天子下诏改元为元封。这些记在《武纪》中。天子又说:“古代天子五年巡察一次,到泰山行礼,诸侯都有朝见留宿的地方。现命诸侯各自在泰山下面修建官邸。”
天子既已封泰山,没有遇到风雨,而方士纷纷说蓬莱各神似乎可以见到,于是皇上高兴地希望遇到,又重新东行到海上遥望。奉车子侯得了急病,一天就死了。皇上衹得离去,沿着海边,北到碣石,从辽西开始巡察,从北方边境到九原。五月,便到甘泉宫,周行了一万八千里。
这年秋天,有彗星出现在东井宿中。十多天后,有彗星出现在三能宿中。望气者王朔说:“我观察天象,独见土星出来像瓜一样,一会儿又进去了。”有关官员都说:“陛下建立了汉朝封惮礼仪,上天大概以德星的出现作为回报吧。”
来年冬天,郊祀雍城五帝。回来,拜祝祭祀了泰一。赞辞说:“德星大放光芒,很是吉祥。寿星经常出现,闪耀着光芒。信星亮晶地出现,皇帝敬拜太祝的享食。”
这年春天,公孙卿说在束莱山看见了神人,好像说“想见天子”。
天子于是到缑氏城,拜公孙卿为中大夫。便到束莱,居住在那裹,停留了几天,别无所见,衹看见了大人的足迹。又派遣方士上千人去访求神人和采药。当年天旱。天子出巡没有名义,就在万里沙祈祷,途中又祭泰山。回来到瓠子,亲自到黄河决口处堵塞河水,停留了两天,把祭品沉入河底祭祀后就走了。
下一篇郊祀志下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k12/22978.html
用户评论
终于找到中文版《郊祀志》,我一直很想了解古代祭祀制度,尤其想看看《汉书》如何描述那些仪式啊!翻译也写的很清晰。希望看到下一部分内容!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真是太详细了!我感觉自己好像参与了这场郊祀仪式一样,尤其对那个皇城周围的场地布置非常感兴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前只知道《汉书》里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没想到还有这么细致的介绍古代祭祀制度。看来那些古老的礼仪背后确实蕴藏着许多文化内涵啊!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郊祀这个仪式真的很有中国古代君王权力的味道啊!看完翻译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天皇圣德的敬仰。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对汉代历史特别感兴趣,这篇关于郊祀的文章让我了解更多关于祭祀制度的细节,特别是那些特定的仪文和用语,真是很宝贵的信息!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古代的礼制很复杂啊,这些仪式需要那么精细的准备和操作。让人感慨不已。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我觉得这篇翻译有点生硬,没有那种古朴的气质,感觉不够贴近原文。 希望可以提供更具文学性的翻译版本。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段历史写的真有意思!我突然想去看看当时的文物记载,想看看那些所谓的祭祀器物究竟是什么样子。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我对政治统治的观念不大感兴趣,但我觉得这些古代礼仪和仪式还是值得仔细阅读,或许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关于古代文明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启示。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汉代这些郊祀仪式很费事啊!要那么多人配合,还要准备那么多东西,估计当时也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成本吧?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古代那些制度太死板了,这种复杂的祭祀仪式真的很有必要吗?不过,这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等级体系的严明和统治者的权威。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分析很透彻!让我对汉代郊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关于政治与宗教关系的探讨,确实令人深思。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喜欢这种博文的形式,把原文和翻译结合在一起,方便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籍内容。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能继续更新后续的内容!我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汉代郊祀制度的细节,比如具体的祭品、献礼方式等等。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以前对这种古代史料不太感兴趣,但看完这篇分析后,我觉得或许有些历史片段确实值得被挖掘和研究,也许能够揭示更多关于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秘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开始思考古代祭祀制度背后的文化意涵,它反映了当时的信仰、价值观和伦理观念。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翻译虽然不错,但感觉没有深入到原始文性的深处去探讨一些更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内涵。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这样清晰易懂的解读古籍文章,让那些晦涩难懂的历史内容更生动有趣!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汉代的确是一个非常兴盛的时期,他们的制度和礼仪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氛围。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