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那些难忘的高考岁月
大家好,1978年那些难忘的高考岁月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1978年那些难忘的高考岁月和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我是1978年考上大学的,那年高考前,有两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我永远不会忘记。
第一件事就是“科学的春天已经到来”
1978年的春天到来了。 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会议闭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作题为《科学的春天》的书面讲话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以诗人般的自豪感叹:春分刚过,清明节即将来临。 “日出河花红如火,春色绿如蓝”。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拥抱这个春天!
1977年我参加高考,但没有考上。
1978年春节过后,我开始投入到高考的紧张复习中。
因为1977年高考理科不及格,所以我很犹豫是否要报考文科。
我文科的优势是语文和地理都不错,缺点是总是对历史时代感到困惑。我一直搞不清楚甲申年和光绪五年是历史上的哪一年。
当时高考的科目是这样的:文科要求历史、地理,理科要求物理、化学。政治、语文、数学三门课是公共课,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要考。
那时外语并不重要。只有外语专业才会看外语成绩,非外语专业不会计外语成绩。
是郭沫若的文章《科学的春天》让我下定了报考理科的决心。
我下定决心报考理科专业的另一个原因是,报考文科专业时,我要参加历史考试。
我担心我的历史课考得不好。再加上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我决定报考理科。
命运在这里跟我开了个玩笑。高考前我对历史感到害怕,但退休后我开始写关于成都的历史故事。
多么奇怪的事情啊。
1978年,我在四川省仁寿县方家区龙马中学考试中心参加高考。我是成都无缝钢管厂派往仁寿县的一名知青。
1969年下乡的知青,都是由所在中学安排下乡的。
我是1975年高中毕业就下乡的。1975年下乡的知青不是学校安排的,而是父母单位安排的。
1977年恢复高考后,由于已有11年没有举办高考,考生不只是应届高中毕业生,1966年以后初中、高中毕业的学生都可以报考。
但你需要单位的介绍信。
这就要看候选人的运气了。有些单位不给考生出具介绍信,这些考生只好放弃高考。
我工作的农村人民公社希望知青尽快离开他们,因为我们去他们那里,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很多麻烦。
我成功地申请了高考。
我决定参加高考后,就没有下乡参加农业生产领导。相反,我留在成都的家里,埋头复习高考。
成都无缝钢管厂还专门为我们厂里的孩子们举办了免费的高考补习班,并聘请了高中老师来辅导我们高考科目。
它是免费的。现在哪里可以找到免费的高考补习班?
刚才提到的是,1978年有两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上面提到的一件事帮助我下定了申请理科的决心。
那么还有什么呢?
这篇文章几乎刊登在全国及各省市的所有报纸上。
一夜之间,他和《扬眉剑出鞘》的主角栾巨杰一样的原因,变得家喻户晓。
这样的文学盛事在当时几乎是史无前例的。
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是作者出于某种原因而写的。 1978年3月23日至29日,女击剑运动员栾菊杰参加在马德里举行的第29届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获得女子花剑第二名。
他是自1901年以来第一位参加这项赛事的亚洲选手。
本次比赛,栾菊杰的手臂被对手的断剑刺伤,但她咬牙坚持,带伤奋战,获得第二名,赢得了中国第一枚击剑比赛奖牌。
作者的理由是根据她带伤抗争的感人故事为背景,创作了《扬眉剑出鞘》。
正是在这篇报告文学中,我第一次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生能有几次成功的机会?”
这些话虽然栾巨杰没有说,但是栾巨杰却用容国团的这句话来鼓励自己。
笔者在这篇报告文学中也使用了这句话,为这篇文章增添了很多色彩,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篇文章提到了栾巨杰参加比赛的一些细节。栾巨杰上场前睡得很好,因为休息得很好,保存了体力和精力,才能击败对手。
我也非常注意考前的休息,这样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参加高考。
1978年的高考并没有像现在那样在6月初开始,而是在7月20日开始。
这篇报告文学发表于高考前夕。这似乎给了我一针强心剂。
当我走进高考考场的时候,我就在想,“人生能赢几次?如果现在不赢,还要等多久?”
来鼓励自己。
我说了两件事。
《科学的春天》帮助我选择的第一件事是申请科学。
第二件事《扬眉剑出鞘》帮助了我,鼓励了我“人生能有多少次胜利”,让我能够坦然地面对挑战,努力学习,最终考上大学。
1978年我的高考成绩是308分。我是1978年四川省仁寿县千福人民公社所有考生中唯一考上大学的。
我收到了西南农学院蚕桑系的录取通知书。
当我到公社办理手续时,公社的干事都恭喜我是全公社唯一的“状元”。
关于1978年那些难忘的高考岁月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k12/20918.html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真的让我想起了我的高考经历,虽然是不同的年头,但那种紧张的感觉是一样的。作者对1978年的描述太生动了,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考场。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1978年的高考有了新的理解。那个年代的学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们拼搏的精神真是让人敬佩。不过,我还是觉得现今的高考制度需要继续改进。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的回忆很动人,但我觉得高考不应该是唯一的出路。许多现在的年轻人不管高考结果如何,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心佩服78年的那些学生!那时的学习条件比现在简陋得多,但为何能坚持那么久,取得那样的成绩。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希望现在的学生能有同样的毅力。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1978年的高考持有不同的看法。虽然那个年代的拼搏精神有其可取之处,但我觉得现今的高考完全不应该只追求分数,人生的价值可不仅仅是考试成绩。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篇文章,我从中感受到一种力量,那就是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努力永远是通向成功的重要途径。虽然相对怀旧,但也让我思考起当下的教育。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回忆文章情感充沛,描绘高考的艰辛与荣耀。我认为作者抓住了那个年代的心态,让人深有同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耐心和坚持。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喜欢这一篇关于1978年高考的文章,特别是那种怀旧的情感。但对年轻一代来说,打破常规,追求个性化发展也许才是更重要的方向。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的洞察力很强,能够透视到高考之外的意义。我很赞同作者对1978年教育环境的反思,希望现在的学生能在压力中寻找乐趣,学会享受过程,而不是只看结果。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刚看完这篇《我的高考1978》,心中感慨万千。作者的文字带我回到那个不容易的年代,看到那时学子们为了梦想付出的一切,那是一种真正的拼搏!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不太能认同作者对1978年高考的理想化描写。虽然确实艰辛,但我认为如今的高考也有其挑战和意义,年轻人并不比那一代人容易多少。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1978年的历史和其中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高考不仅是对学生的考验,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个人觉得1978年的高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质,虽然条件差,但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与梦想。我相信,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价值,不必过于比较。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关于1978年的文章真让人怀念,仿佛能感受到那时候的青涩与拼搏。让我想起了自己高考的日子,无论怎样,努力终会有回报,相信自己真的很重要。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感兴趣文章中提到的高考文化,那时的竞争可能更加纯粹。但也希望大家不要被高考绑架,应该多多关注个人成长与多元发展,人生不止于分数。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作者捕捉到了1978年一些很真实的情感,那个年代虽然艰难,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简单真诚。希望能够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找回这样的人际关系。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感激作者分享这段历史,虽然我不曾经历却带给我很多启示。我希望如今的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勇敢迈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的观点很有意思,特别是关于高考的意义。对于1978年高考的追忆,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反思。希望所有年轻人都能明白高考的重要性但不要被它绑架。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