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教育对家庭幸福的负面影响解析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过度教育对家庭幸福的负面影响解析这个问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香港记者瞿颖妍写了一本书,名叫《怪兽家长》。
在成为全职太太之前,她是《壹周刊》的副主编。辞职后,她感叹管理三个孩子比做一本杂志困难100倍。
更重要的是个人幸福感的缺失。为了孩子的学业,亲子关系越来越差,根本没有时间谈夫妻关系。有一次,她的大女儿问她:“妈妈,你为什么不笑?”然后她意识到,即使作为学龄儿童的家长,她也无法微笑。
“怪物父母”这个词来自日本,指的是对孩子成绩疯狂的父母。
日本作家林真理子在她的小说《平民之宴》中温和地讽刺了中产阶级的怪物父母。
有良心的母亲由美子和儿子祥,童年充满了补习班,母子间缺乏爱的交流,更像是一种功利的组合:母亲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孩子的成绩,孩子只能用分数。换来妈妈的微笑。
向厌倦了高中的学习,辍学并在网吧打工,拒绝了母亲绘制的所有蓝图和愿景。
他就像一道伤疤,躺在这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房梁上。夫妻俩互相抱怨,仿佛有了这个“人生失败”的孩子,也让他们的人生失败了:彻底的失败,却又是不甘心的失败。
这几年,我见识了太多的成年人。当孩子开始学习时,父母变得焦虑、争吵,慢慢失去笑容。
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经坚信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然而,当孩子们进入小学一年级时,作业跟不上,考试垫底。他们对教育的信心瞬间崩溃。
曲英艳说,大女儿上一年级时,她也很困惑。突然,她发现老师并没有教乘法表,而是直接布置了乘法作业。班里只有她的女儿和另一个小男孩没有上过学前补习班。
“幼儿园向小学学习,小学向中学学习,中学向大学学习,大学才开始学习怎么玩。”说起这样的环境,我实在是太想哭了。作为家长,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与大环境共舞,要么摆脱大环境,尊重自己的教育理念。
坐在两人之间的篱笆上,父母受苦最深,孩子受苦最深。
事实上,有太多的家长持观望态度。我们不希望孩子成为作业的奴隶,也不希望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我的一个朋友经营着自己的公司,在大多数人眼中已经很不错了。但她的孩子已经上初中了,成绩不好。她就像祥林嫂一样,整天后悔没有全职在家照顾自己。
她说,她现在获得的所有荣誉都无法抵消孩子们不好好学习的污点。
我见过她的儿子,他很独立,待人接物也很成熟。虽然他的成绩不好,但是他很自信。她对妈妈说:“我唯一的缺点就是成绩不好。”妈妈气得翻白眼。
我问她,有这么阳光的孩子你不觉得安心吗?她简单地回答:“虽然我知道成功的方法有千百种,但我还是希望我的孩子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考上名牌大学,加入跨国大公司。”
“要知道,现在企业家开会已经不再流行谈论自己的公司有多牛逼了,他们都在炫耀自己的孩子。这家的孩子去了剑桥,他们是查尔斯王子的校友,那家的孩子去了剑桥。”哈佛,他们和奥巴马是同一家校友。”
我不想打她:你知道现在尖子生的竞争有多激烈吗?如果你辞职回国,你可能培养不出顶尖的学术,你可能会与儿子为敌,患上心脏病。
作为父母,孩子的成功或失败就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甚至可以容忍自己的失败,但不能允许我们的孩子失败。我们没有“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的边界意识;我们没有“人生是真正活过的,不算是失败”的教育理念。去年,湖南沅江发生一起教师杀人案。班上学习最好的孩子亲手杀死了对他最好的老师。
凶手当时16岁。他的人生理想是考上二本大学,过上轻松的生活。然而,班主任和父母都对他寄予厚望。如果他考试没有得第一,他父亲就会打他。
到底是怎样的苦难,才能让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男孩心理扭曲到拿起刀子对老师呢?当他被迫成为一道光芒,照亮整个家庭的时候。
这样的故事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有一个故事离我们很近。当孩子开始学习时,他的学习状况和成绩就成为整个家庭的晴雨表。
夫妻不能好好说话,因为一个是狼妈妈,一个是羊爸爸,反之亦然。
丈夫高兴地进来,想告诉妻子一些有趣的事情。当妈妈说孩子又没考好时,两个人的心情就像是被霜打的茄子一样。
妈妈陪孩子写作业,不同意就怒吼。父亲不喜欢母亲的坏脾气,但在换班后不到两分钟,他就打了孩子一拳。
教育是一个缓慢等待的过程,我们这条路走得太仓促了。
我们焦虑什么?知道优秀的人,不一定是从小学起就有好成绩;高考所需的知识并不一定需要12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和对窗外发生的事情充耳不闻。
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孩子只有每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他才能放心,他的人生才会被打上优秀的印记。然而,任何成年人都知道,未来之所以成为未来,是因为它具有永恒的不确定性。当我们的孩子只看到分数和成就时,所谓的未来的确定性只不过是父母的自欺欺人。
知乎网友“李永乐老师”写下了他表弟的故事。我从小学习不好,中考勉强考上了三流高中。高二暑假的时候,我突然突发奇想,给自己立了一面flag:从现在开始努力,看看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
经过高三一年的努力,我以630分的成绩考入了吉林大学物理系。
一个人能走多远,并不在于他从小成绩是否优秀,而在于他是否有一天突然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对知识产生了好奇心。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自主性,开阔一个人的视野,让他看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然后心甘情愿地选择某种生活并过好它。
瞿颖艳在教育演讲中表示,香港孩子与家长的对话就像鸡与鸭子对话。
“妈妈,乌龟死了。”
“你做作业了吗?”
“爸爸,天上的云真漂亮。”
“赶紧回家做作业吧。”
我们都熟悉这种对话。
牺牲全家人对生命的热爱,培养出一个不懂得热爱生命的孩子;牺牲全家的幸福,培养出一个不幸福的孩子。孩子长大了,不再期待有自己的孩子,因为他发现当一个孩子太辛苦了。也许中国父母是时候学会更加自私,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和成就感了。无论你多么焦虑,多么疲惫,最大的可能是你的孩子长大后会像你一样,成为一个普通的成年人。
父母不是孩子一生的法官和规划者,而只是人生某一时期的引导者和陪伴者。
带孩子去看世界,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和他们一起亲近大自然,把人生当成一生,而不是一场考验。
当你快乐时,你的孩子也会快乐;只有当你快乐的时候,你的孩子才知道什么是快乐。
春天来了,带上孩子一起去赏花吧!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相关问答
答: 这个问题很有探讨性!一方面,教育确实能让人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提升生活品质。 但另一方面,为了追求高学历,家长和孩子可能会忽略一些家庭生活的陪伴和交流。这可能会导致父母工作压力大,孩子学习时间长,亲子关系疏远,最终影响家庭幸福度。
146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我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全面的发展,既要注重孩子的学术成绩,也要注重他们的兴趣爱好、社交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家庭成员之间要积极沟通,互相理解和包容,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而温暖的家庭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目标,为孩子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环境。
260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是的,确实如此!现在的孩子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他们从小就接受着“分数决定一切”的观念。这样的环境下,很难放松心情,享受童年生活,长时间沉浸在这种压力之中也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75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为了减轻孩子负担,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培养他们的爱好和兴趣。同时教育给他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不要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考试成绩之上。
160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hwks/21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