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数学危机:探讨“数”与“形”发展的相互影响与解决策略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三次数学危机:探讨“数”与“形”发展的相互影响与解决策略和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三次数学危机:探讨“数”与“形”发展的相互影响与解决策略以及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在“芝诺悖论”中,阿基里斯是古希腊最擅长奔跑的英雄,虽然在现实中阿基里斯很快就能追上乌龟,但在逻辑中却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揭示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警告人们:在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时候,有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些在逻辑上看起来无懈可击的问题,却有可能完全与事实不符。
这些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当我们回顾人类数学的发展史,这样的情况一直在发生着,特别是三次“数学危机”的爆发都与此相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数形结合”成为了极为有力的“思想方法”。但这一“思想方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却一直有着厚此薄彼的倾向:要么是“重数轻形”,要么是“重形轻数”。
在“第一次数学危机”爆发之前,“重数轻形”的思潮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当时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所提出来的“万物皆数(有理数)”的理论认为,这个世界只需用“整数”或者“整数之比”就可以完整地描述出来。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进行了疯狂的崇拜,将其视为至高无上的信条,凡是对此有质疑的信徒,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个时期的“数”,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而“形”只是作为“数”的依附而存在。
然而不久之后便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帕索斯意外地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无法用“整数”来表示——新的数“根号2”被发现了。这一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学术上的统治地位,希帕索斯因此被抛入大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希帕索斯用他的生命唤起了人们对“数学”的重新思考,各种新的思想在那个遥远的时空激烈碰撞着,闪烁着耀眼的火花,“第一次数学危机”爆发了。
在这次危机中,以“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皆数(有理数)”为基础的“理论体系”被推翻了,新的“理论体系”开始重建。
“第一次数学危机”使数学家们发现了“有理数系”的缺陷,也意识到了以“数”作为主导来研究“数学”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东西,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以“几何”为主导来研究“数学”才是最可靠的,“重形轻数”的思想开始崛起。
但是,“重形轻数”的思想很快导致了不好的后果:虽然人们在“第一次数学危机”中已经意识到了“实数系”的存在,并且已经提出了“算术连续统”的设想,却最终因为担心它的“不严密性”而放弃了对“实数系”的研究,在之后上千年的时间里,“几何”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算术”一直是依附于“几何”的存在,在“算术”研究几乎陷于停滞了上千年的同时,对“几何学”的研究热情却空前高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诗级巨著《几何原本》横空出世,在遥远人类文明的夜空,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几何原本》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建立了人类数学史上的第一个“公理化体系”,该书从五大“公理”开始,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到“定理”,通过严密的层层推导,将整个“几何学”构建成了庞大而又清晰的“逻辑体系”。它包括了今天中小学几何部分的全部内容,甚至产生了“微积分”思想的萌芽。《几何原本》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方法,由之前的“直觉经验”转向了“证明推理”,推动了“公理几何学”与“逻辑学”的发展,对以后2000多年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无数的科学巨匠都从《几何原本》中汲取过无穷的智慧。特别是牛顿,他的考官巴罗博士曾提醒他,由于他的几何基础知识过于薄弱,将来无论如何用功都很难有所成就。深受打击的牛顿在夜店里意外地买到了《几何原本》,他反复地学习和研究,最终获得了伟大的成就。
明代数学家徐光启也给予《几何原本》极高的评价:“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地学习《几何原本》,只要把这本书学通了,那么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不能精通的事了。”
然而,当人们兴高采烈地满足于《几何原本》带来的丰富成果时,却忽略了同等重要的“实数理论”的研究,这种“重形轻数”思想所带来的弊端,在漫长的岁月里慢慢地积累着,为“第二次数学危机”埋下了导火索。
在“第二次数学危机”发生之前的17、18世纪,牛顿和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地发明了伟大的微积分,为人类科技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血液。由于牛顿和莱布尼茨那个时代的数学家们都深受《几何原本》的影响,重“形”轻“数”的“思想方法”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对“实数理论”的认识还停留在一千年以前的空白状态。
当新生的“微积分”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威力的时候,人们急切地开创新的领域而忽略了“微积分”的基础建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积分”基础中的逻辑问题渐渐地显露了出来,其中最为关键问题就是“无穷小量”究竟是不是“零”?然而无论答案为肯定还是否定,都将导致矛盾。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显得极为混乱,有时把“无穷小量”当作“不为零的有限量”,将其从“等式两端”消去,而有时却又将“无穷小量”当作“零”,将它忽略不计。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与“实数理论”相关的问题,也是“重形轻数”所导致的后果。
英国大主教贝克莱出于对科学的厌恶和对宗教的维护,抓住当时“微积分”和“无穷小方法”中的一些不合逻辑的问题,对“微积分”发起了猛烈的抨击,新生的“微积分”大厦摇摇欲坠。
为了挽救近代数学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全世界的数学家行动了起来,开始了对“微积分”基础的“严格化”建设。然而最为急切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实数理论”中关于“连续”的定义。而要解决“实数”中的“连续”问题,就必然彻底解决“无穷小量”的问题。
“无穷小量”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数学的荒原上无羁地驰骋着,最终由柯西给它套上了缰绳:柯西用“极限”的方法定义了“无穷小量”。
为了彻底解决“微积分”的底层逻辑问题,19世纪70年代初,威尔斯特拉斯、狄德金、康托等人独立地建立了“实数理论”,在“实数理论”的基础上,又建立起了“极限论”的基本定理,从而使“数学分析”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也是在这一时期,现代数学的基础理论“集合论”开始由康托尔独立创立,并且渗透到了各个数学分支的基础之中。
“微积分”经过“第二次数学危机”的洗礼,填充了“数”与“形”长达千年的沟壑,使得其基础已变得十分健全,接下来的“微积分”很快得到了更为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在各个科技领域中大显身手,解决了大量的数学问题、物理问题、天文问题,大大推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成为了18世纪“数学世界”的“霸主”。
正当人们高奏凯歌,声称已经解决了“数学世界”的所有问题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数学家罗素提出了著名的“罗素悖论”,新生的“集合论”受到了激烈的抨击,以“集合论”为基础的“近代数学厦”步入崩溃的边缘,“第三次数学危机”暴发了。
数学家们为了解决“第三次数学危机”中,参照《几何原本》的“公理化体系”,将“实数”的某些“独立性质”列出来作为“公理”,然后进行层层推导,为“集合论”构建成了一个完整的“公理化系统”,最终完满地解决了“第三次数学危机”。这又是一次“数”与“形”的思想方法碰撞后所产生的思想火花,照亮了数学向前发展的康庄大道。
回顾人类数学史的艰难发展过程,“数”与“形”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二者的思想方法交相辉映,相互渗透,缺一不可,一起推动着数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crgk/3462.html
用户评论
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学生对于数学概念间的互动理解, 让学习成为一种探索而非死记硬背的过程。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数学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便于他们能更好地应对复杂问题。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数”与“形”的探索不仅仅是学习它们的定义,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联系与相互作用。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历史回顾三次数学危机及解决过程, 学生可以了解到科学进步中的不确定性和自我修正的过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当今社会,理解“数”和“形”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对科技、工程等学科有更深的认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教育应当鼓励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数”与“形”的知识进行创新性解决问题。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与形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至关重要。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教师在教授时应利用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间的变化和关联。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通过实践加深对“数”与“形”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教育应该强调数学背后的故事性,这样能使学生更感兴趣于探索它们的实际价值。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三次数学危机为讨论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理解科学发展的复杂性。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数”与“形”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作为一门动态学科的认识,并鼓励持续的学习态度。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数学思想的变化,学生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教育中融入数学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与它们背后文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教师应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和实践来探索“数”与“形”的相关性,增强学习兴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鼓励学生尝试将经典数学问题应用于现代技术领域,这能有效提高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教育者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在面对新概念或情况时,能够独立思考和提出创新观点。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分析三次数学危机及其解决策略,学生可以学习到科学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和重要性,从而激发终身学习的动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引入跨学科的概念结合到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看到“数”与“形”的应用范围远远超过纯数学领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