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名篇赏析:雄浑壮丽,意境交融,结尾自然流畅
说起盛唐诗人,很多作家都能引用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人的优秀作品,但还有一位诗人不容小觑。他就是崔浩,《黄鹤楼》的作者。
这位盛唐诗人知识渊博,思维敏捷。他也很非凡,不拘一格,以至于有时他感到羞愧。下面介绍一下崔浩的一幅代表作。大气磅礴,虚实结合,结局似乎也是水到渠成。
穿越华阴
盛唐·崔浩
苍妖绝美,俯瞰仙境,天上三峰不可割。
武帝庙前的云彩即将散去,仙人掌上的雨也开始放晴了。
河山北依秦关,驿树西接汉。
求教、与名利相处,无异于从这里学习。
崔浩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20岁就考取了科举,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大才子。历任县尉、监察御史,最后官至外郎(六品起)。崔浩早期的作品有些浮华,内容多以爱情、美女为主。他后期的作品经常描绘边疆和现实生活。
崔浩的传世名著虽然不多,但他的《黄鹤一去不复,白云空万年》足以在盛唐的所有人才中脱颖而出。这首七韵诗是作者游历长安,途经华阴时所写。诗人站在雄伟的山巅,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篇。
这首诗的大意是:诗人在高高的华山上,远眺帝都。三座陡峭的山峰仿佛伸向天空,根本不是人力所形成的。雄伟的武帝庙庄严肃穆,乌云即将消散;雨后,仙人掌形的山峰满眼翠绿。
秦岭关隘地势险要,仿佛倚靠着周围的大河大山;通往京城的驿道森林密布,一直延伸到汉朝。诗人想问那些追求名利的路人,为何不在这里学习长生不老的道法呢?
崔浩喜欢爬山、游水。他的许多作品还细腻地描绘了奇峰怪石、亭台楼阁,借景抒情,委婉地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思想。诗人善于将自然风光与传说、神话融为一体,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文字,创造出博大、梦幻、深邃的意境,使人想象不已,收获颇丰。
开篇就凸显了华山的雄伟。华山又名太华,位于陕西华阴,距唐都长安100多公里。咸京原指秦朝都城咸阳,唐代人们常用它来代指长安城。 “长澳”二字,形容形状巍峨; “三峰”是指华山上的莲花、玉女、松桧三峰。 “切不可”暗喻了神奇的工艺,也为后文的“学长”奠定了基础。
联中详细描述了两处自然胜景:“武帝庙前云即将散,仙人掌上雨初晴”。相传汉武帝曾登上华山,命人建灵庙供奉。后人称其为武帝庙。仙人掌指的是华山上的一座陡峭的山峰。
由于云散天朗,这两处名胜清新夺目,使诗人心旷神怡。读者可以更好地想象,其他几座山峰一定挤满了游客,热闹非凡。
颈联“山河北卧秦关,驿树西接汉”,画面生动。黄河离华山很远,目力所及都看不见。然而诗人却发挥想象力,挥动巨笔,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浩瀚梦幻的画面。汉代是指汉代皇帝祭天的地方,也指汉高祖曾经到过的长安城以北的古迹。
结局自然又耐人寻味,“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学习名利的方法了。”诗人途经华阴,前往帝都。他本来是打算求功成名,留名青史,但当他发现那雄伟的山峰仿佛天地所造时,他不禁感叹起来。这一切都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范围。
诗人遂开始感叹平凡人的渺小,更希望获得一种神力,最后感叹求名不如学仙之术。事实上,诗人或许并不知道,升仙的道教是虚无缥缈的。他只是从反面进一步表达了对华山雄伟的赞叹。可谓意蕴含蓄,立意奇特!
相关问答
答: 崔颢作为五代著名的诗人,其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最负盛名的要数《望庐山瀑布》,这首千古名诗以雄浑壮丽的语言描写了庐山的瀑布,将自然之美展现淋漓尽致。除此之外,他还有《凉州词》以及《黄鹤楼赋》等作品也获得了广泛赞誉。
249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这首诗运用景物来抒寄情感是传统诗歌的常用技巧,但崔颢更巧妙地将虚与实相结合。他首先通过描绘宏伟壮观的瀑布景象引起读者视觉上的冲击,再辅以对“声如雷鸣”的描述,营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氛围。然而,真正的意境则体现在诗句中隐含的人文情感: “百年修行成仙路,一叶障清风。” 这几句看似描写水的流淌,实则是作者寄托了自己在仕途挫折中的无奈和感慨,将个人情怀与壮观的自然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207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另一方面,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描述虽然震撼人心,但对于瀑布的高度是否真实存在留给读者空间去想象。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让诗歌更加深远富有意味。
76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诗的结尾以“心向明月,身向桂”,一句轻松简洁的语言将诗歌的情感和主题完美地总结。既没有刻意渲染,也没有留下太多的悬念,恰到好处,使读者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的感觉。“心向明月”表达了作者纯洁坦率的情怀,“身向桂”则暗示着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两句诗语言简洁却富有哲理,更能引发人们对自我的感悟和思考。
129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结尾处没有强烈的情感宣泄,反而以一种自然淡泊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将诗歌推向高潮,也让读者的思绪随着诗歌的意境缓缓升达。
22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crgk/17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