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清朝更迭:历史进步与否的深层探讨
所谓理学,其中心概念是“理”,是产生世间万物之灵的东西。南宋时期,理学开始出现,明清时期如火如荼。但明清理学的发展却截然不同。通过比较明清理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清朝取代了明朝,这实际上是中国的不幸。
明朝初年,朱棣即位后,指定朱熹《四书集注》为科举考试参考书,标志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所谓程朱理学,强调“理”高于一切,仿佛“以理为本”,与今天的“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完全不同。
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儒家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成为当时中国唯一成熟的统治思想。朱棣别无选择,只能选择儒家思想。朱棣之所以提倡程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太好了,几乎是为统治者量身定做的。
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学的萌芽期,忽视现实,充满理想,统治者对其不屑一顾,那么汉唐时期大概就是儒学的野蛮生长期。为了满足统治者的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篡改经典,最终完全实现了“独尊儒术”。 宋朝时期,儒学进入了成熟阶段。程朱理学是最系统、最符合治国理政要求的。它强化了人类社会的等级关系,——君臣父子,尊卑秩序。三纲五常是最伟大的“理”。如果大家都恪守程朱理学,遵循王永远是王、臣永远是臣、大家即使饿死也各得其所的“原则”,皇帝的统治自然会世代相传,所以皇帝自然不会排斥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的思想统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明初,学术风气沉闷,思想界如一潭死水。如果时间长此以往,可以预见的是,社会结构将不可避免地僵化,社会进步将陷入停滞。
但明朝仍然有“皇帝与士大夫共享天下”的传统。皇帝可以指定程朱理学为官方意识形态,但他不能压制儒家学者对儒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无权解释儒家经典。换句话说,明代的儒生可以提出新的学说,皇帝也不能否认社会上出现的新儒家思潮。
明代中前期,陈献章的《白沙心理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枯燥僵化模式,打开了明代心理学的大门,吹响了明代思想变革浪潮的号角。陈献章是岭南地区唯一在祠内祭祀孔子的大儒。他也是明代祭祀孔庙的四人之一。他是明代心学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圣朝真儒”、“圣道南派”。 》、《岭南人一》。
陈献章之后,詹若水、王阳明真正开创了心学,影响了明代以后一百多年的历史。
所谓心学,其实是理学的一个分支。与程朱理学不同的是,程朱理学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而心学则强调生命的过程,认为良心是天的本质。心。其中没有善恶之分。被自私和物欲所掩盖的心,就是天理。心学注重个体的“理”,程朱理学则注重保持三纲五常。它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个人欲望解放的区别在于,文艺复兴在物质层面解放了人类的欲望,而心学则解放了精神层面。
然而,心学与佛教的禅修类似。任何人都可以开悟成佛。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成为圣人。门槛低。因此,心学弟子鱼龙混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心学思想的兴起,打破了程朱理学僵化的社会模式。
心学开放进取,强调人的内心良知与社会、万物的沟通与对话。与程朱理学封闭、僵化的宗法伦理体系不同,思想和行为不允许超出程朱理学所勾画的轮廓。因此,新学满足了当时明朝的发展需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可以通过四件事看出:
1、明朝的官方学说是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纠正了朱熹理学的缺点,违背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不过,新学弟子的科举考试却没有受到影响。例如,钱须善于嘉靖元年(1522年)继位。他考中成功,1523年,新学更进试题。从此以后,几乎没有人说辛学是异端,科举考试中也随处可见辛学的身影。
2、明代内阁大臣中,有不少心学弟子。最有代表性的是组织数千人讲学的徐杰。至于内阁学士、各部主事级别的心学弟子,更是有更多。
3. 王阳明之后,出现了许多思想流派。其中,王守仁的学生王艮创立的台州学派,被后人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启蒙的学派”,是王学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该派弟子十分注重实效(即实践学习),最典型的就是徐光启。事实上,明朝末年,最容易接受西方传教士的明朝士大夫主要是一批心学弟子。明末徐霞客、李时珍、宋应星等人的出现并非没有原因,与当时实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4、心学弟子中,邪门者不少。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贽,他骂孔子不是圣人。当他到处讲学时,常常有许多妇女聆听。
可以说,明代市井文化的繁荣、《金瓶梅》的出现、西学的接受、众多异端学者的出现,都与心学密切相关。原因很简单。心学给了他们思想基础。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成圣,都可以充满个性。
明代除了心学、程朱理学之外,还出现了许多其他学说,比如明代“气学”代表人物之一的罗勤顺。罗勤顺是一位可以与王阳明相媲美的大学者,被当时称为“江油大儒”。
朱熹理学认为“理气二分”。三纲五常中的“理”是至高无上的,可以脱离“气”(物或人)。它们是首先存在的,即“理于事”、“理在先”。但罗勤顺认为“理在事”,与李奇是一回事。
还有明朝最恶的文坛领袖唐顺治,俞大猷的兵艺老师,戚继光的鸳鸯阵就是出自此人,他既学程朱理学,又学王阳明心理学,但最终他突破了这两种理论,回到了治世之学——实践研究。
总之,明代的学说繁多,对立、对立是家常便饭。新儒家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尤为重要的是,明朝皇帝并没有打击或压制这种现象,而是任其发展。即使是最异端的李治,由于他的学说和行为过于异端,受到很多官员的抵制,万历也只是将他囚禁起来。李贽后来在狱中自杀。
清军入关后,在成朱理学与心学的选择中,自然选择了前者更有利于统治。桀骜不驯的心雪也因此受到压制,日渐衰落。归根结底,清代的心灵哲学非常重视主观意志、诚信和品德,强调用理性来统一情感和自我控制。它更接近程朱理学,更符合统治者的学说。
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在圣制第《日讲四书解义序》号中明确宣布,以道统治国,以儒家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作为治国的基础。
所谓“政道合一”,就是皇权和解释儒家经典的权力全部集中在一个人手中。明朝时期,皇帝只有政治权威,没有道德权威,道德权威掌握在儒生手中。显然,这两者的结合阻碍了儒家学者的理论发展。说是封印也许有些夸张,但却让儒生不敢提出违背皇帝意志的学说。
这里有一个配套项目,被称为文本监狱。在文学监狱的攻击下,提出新思想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清朝没有一个儒生敢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相反,明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原本是程朱理学,但儒家学者并不重视。明朝皇帝不敢因为别人提出新的教义就斩杀圣人弟子。
因此,明清两代的官方思想看似是程朱理学,但实际上却有很大不同。明代程朱理学在中期衰落,清朝却将其推上了神坛。
对于清代理学,国学大师钱穆曾作出过尖锐的评论:
《〈清儒学案〉序》:清代儒家的情况与宋明不同;宋明学术的联系和联系很容易找到,清代学术的联系和联系却很难找到。清学的筋脉最容易找到,在于汉学的考证,而不在于宋学的学说。 ”又说:“清代儒学,无主峰可指,如明代姚绛;没有找到像宋儒学中的程、朱、朱、鲁这样的主要语境或结构。
总之,在清朝的高压政策下,学者们只能躲在小楼里考证,却不敢提出理论主张,更不敢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理学。清朝时期,中国考据空前发展,但其背后的代价是儒学几乎完全失去了发展。清朝的儒学就像一潭死水。而即便不问世事,专心考证,清代学者也未必能避免灾难。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 《物理小识》的作者方以智,其祖父方大桢、父亲方孔桢均研究西方天文学。这个家族是心学弟子,可以说是西学世家。清朝以后,他们放弃自然科学研究转而考证,形成了著名的“桐城派”,但在戴名实《南山集》一案中,戴供认《南山集》是同乡方小标抄袭自《滇黔纪闻》于是刑部判处戴、房两家三百余人死刑。康熙“大度”后,戴氏名声大振,方小标杀尸。戴、方直系弟子坐死,其余留为随从。
在这种时代氛围下,整个清朝没有产生过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社会进步首先需要思考。没有思想准备和基础,社会怎能进步?
笔者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如果明朝持续到鸦片战争,那还不如清朝呢”。甚至有“中国幸运的是清朝取代了明朝”之类的说法。事实上,这种观点完全忽视了明代学者。自我适应时代的能力。从明代理学的发展来看,如果明朝存在到十八、十九世纪,必然会出现相应的思想理论理论,从而推动社会变革。
从日本角度来看,德川幕府时代,程朱理学也被定为唯一的官方正统,而阳明心学则被视为叛国之学,被坚决禁止。然而,到了德川幕府后期,心智科学的传播已经无法遏制。当时传播心灵科学的大师是吉田松阴。他有弟子80余人,其中伊藤博文等40余人成为明治维新的关键人物。木户隆吉、高杉晋作等人。日本明治维新或之后的名人中,有西乡隆盛是心灵科学的信仰者、东乡平八郎“一生低头崇拜阳明”等。章太炎评价说:“日本的光复运动也是王学带头的。”总之,新学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基础。没有新学,日本的现代崛起也许就不可能实现。
窥豹一斑,透过明清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清朝取代了明朝,不是时代的进步,而是阻碍了中国的发展,甚至中国的儒学倒退了不止三百年。
参考号:《明史》、《清史稿》等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相关问答
答: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很多人都对此存有疑问。不过,从明清两代的理学发展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在明朝时期,理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研究,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的著作对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明朝文官制度也是基于儒家思想构建的,注重选拔人才并鼓励读书学习。
100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在清朝时期,理学的活力逐渐衰减,更多学术的重心转向了其他方面。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清朝没有自己的文化成就,例如,他们对绘画和书法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但从理学发展的角度看,明朝显然更具有领先地位。
44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明清两代理学的差异体现在各种方面。首先是思想体系上的变化,明朝时期更注重“心性论”,强调个人的心灵修养和道德规范,而清朝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国家治理的方针策略。其次是学术活动的格局,明朝时期理学发展蓬勃,聚集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和师徒关系,形成多个学派,相互交流和探讨;而清朝则逐渐出现多元化的学术氛围,理学的活力受到一些其他学派的冲击和竞争。
21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最后,从官方态度来看,明朝皇帝一直对理学发展予以支持,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而清朝虽然也重视儒家文化,但对于理学的发展态度则更为谨慎和客观,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
295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这个问题并非简单二元的,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可以肯定的是,清朝的崛起确实代表着明朝王朝的结束,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改变。清朝推行了一些新政措施,例如在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进行改革,这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188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不过,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清朝取代明朝是否意味着退步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不同的学者会根据自身的侧重点做出不同的判断。例如,有些学者认为清朝延续了明朝的部分文化传统,并在其中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清朝对理学的压制和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忽视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停滞。
11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crgk/17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