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成人教育

古代皇宫生活揭秘:三宫六院的传奇故事

干清宫

干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故宫博物院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时期几经焚毁又重建。现在的建筑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该建筑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

干清宫是一座重檐、黄琉璃瓦的庑殿。它位于单层白色大理石平台上。廊阔九间,进深五间。从平台到主脊高20多米。大厅内明亮,东西向的房间相连。后檐两根金柱之间有屏风,屏风前设置宝座。宝座上方悬有“正明”匾额。东西两端之间建有温馨亭,前檐有仙人塔。干清宫在建筑规模、造型上都经过精心设计;优良的木质材料和合理的结构设计;彩画的等级、装饰特点、用色、工艺等,采用最高等级。它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无论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建筑价值等方面来说,也是不可替代的。

交泰厅

交泰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明清宫殿建筑。是北京故宫内廷三座宫殿之一。位于干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宫名取自《易经》,取“天地合一,康泰幸福”之意。

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干清宫失火,波及此殿,交泰殿得以重建。

每逢元旦、千秋(女王生日)等重大节日,女王都会在这里受到祝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在此存放了象征皇权的二十五枚宝玺,这里成为存放宝玺的地方。现在,皇宫前的宝座两侧,设有宝瓮,用来存放皇帝的玺印。宝座上方悬挂着康熙皇帝亲书的“无为”匾额,宝座后面的屏风上写着乾隆皇帝的御书“《交泰殿铭》”。殿内东室有一铜壶滴水器,乾隆以后不再使用。西间有一座自鸣大钟,宫内时间以此为依据。

坤宁宫

坤宁宫位于北京故宫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大街。位于故宫内廷中路。是内廷后面的三座宫殿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

坤宁宫坐北朝南。面阔九廊,进深三间。屋顶为重檐庑殿,黄琉璃瓦。内部分为三个单元。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又称“中宫”。清代,坤宁宫改为萨满祭祀场所;曾为康熙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举行大婚,也是末代皇帝溥仪大婚的举办地。

东六宫景仁宫

景仁宫是明清时期的一座宫殿建筑,是内廷东六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景仁宫。清代沿用明代旧名,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葺。

明室前后檐均开门,中、顶室有窗台墙、窗台。门窗为四碗菱形柏双十字式。明亮的房间里,挂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赞德宫”匾额。天花板图案为二龙戏珠,内檐绘龙凤印章。室内地面为方砖砌成,殿前有宽阔的平台。东西配殿各三间,敞室开门,黄色琉璃瓦硬顶,檐下绘有彩色螺旋画。配殿南北各有耳室。

后院有正殿五间,门敞,硬山屋顶,黄琉璃瓦。檐下置斗拱,饰有龙、凤、篆画。两侧建有耳室。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各开门。硬山式屋顶,黄色琉璃瓦,檐下画螺旋彩画。庭院西南角建有井亭一座。这座宫殿保持了明初修建时的布局。

景仁宫是明朝时期妃嫔的居住地。明宣宗第一任皇后胡善祥被废后曾居住于此。清朝顺治年间,这里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当时的佟妃)的府邸。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皇帝在此诞生。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硕玉亲王服丧而死。康熙皇帝再次暂居此宫,以纪念他的弟弟。从此,这座宫殿就被用作后妃的住所。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塔拉拉也曾居住在这座宫殿中。

东六宫延禧宫

延禧宫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座宫殿建筑。是紫禁城东六宫之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故宫博物院(北门)附近。

延禧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万寿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雁栖宫”。 2019年3月2日,故宫博物院宣布启动延禧宫地区建筑研究保护修缮工作。 [1]故宫内的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他五宫布局相同,有前后两院,前院有五间大殿,殿顶铺有黄色琉璃瓦。山。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后院有正殿5间,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色琉璃瓦,硬顶。延禧宫作为紫禁城内为数不多的钢结构西式建筑之一,为研究当时的历史和建筑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东六宫承乾宫

承乾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内廷东六宫之一,也是东六宫之首。原名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改称承乾宫。旧称沿清、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稍作修葺。

承乾宫有二进,正门坐北朝南,名承乾门。前院的正殿是干王府的正殿。面阔五间,山式屋顶,黄琉璃瓦。屋檐四角放置五只动物。檐下有单翘单凸的五步斗拱。内外檐绘有龙、凤、印等彩绘。明室门开,次端与顶端间的窗台墙、窗双十字,四菱花门窗。室内地面铺方砖,天花板绘有两只凤凰,正室悬挂乾隆皇帝御书“德成荣顺”匾额。大厅前有一个宽敞的平台。东西配殿各三间,敞室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屋顶,檐下画螺旋彩画。明崇祯七年(1634年),东西配殿置匾额,名振顺斋、明德堂。

后院有正殿五间,门敞,山顶黄琉璃瓦。屋檐下置斗拱,饰有龙凤印章。两侧有耳室。东西配殿各三间,均开门,硬山式屋顶,黄琉璃瓦,饰螺旋画。后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这座宫殿保持了明初修建时的布局。

东六宫雍和宫

雍和宫是一座建于明代的中国宫殿建筑。是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承乾宫东、景阳宫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清代仿效明代,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又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为妃嫔府邸,清代为妃嫔府邸。清朝康熙皇帝萧恭仁皇后曾长期居住在此宫中,并生下儿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后来,乾隆帝的贵妃克里耶特、道光帝的静妃、咸丰帝的贵妃庄静、班贵人、辛昌载等人先后居住于此。光绪大婚后,这里为瑾妃的住所。

雍和宫是第二进院落。正门坐北朝南,名永和门。前院正殿为雍和宫。面阔5间,与前面3个宝霞相连。山式屋顶,黄琉璃瓦,檐角置有五只动物。采用单仰、单扬、五步斗拱,并绘有龙、凤、印等图案。门开进明室,第二间和最后一间都是窗台墙,有枝窗。正房内天花板悬有乾隆御书“一昭树神”匾额,天花为白色格栅,地面铺方砖。东西配殿各三间,敞室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屋顶,檐下画螺旋彩画。东西配殿北侧各有厢房三间。

后院正殿名同顺斋,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屋顶,敞间门一扇,双过四门4扇,中间两扇外风门次房、顶房的门槛墙,步步都有锦枝。窗户底部有一扇大的方形玻璃窗,两侧是阁楼。东西各配殿三间,敞厅大门敞开,黄琉璃瓦硬山式屋顶,檐下绘有彩色螺旋画。庭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现已改建为铜压井。这座宫殿保持了明初修建时的布局。

东六宫钟翠宫

钟翠宫,位于北京故宫东路的一座建筑,是东六宫之一;位于景阳宫西、干宫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咸阳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钟翠宫。隆庆五年(1571年),钟翠宫前殿改名兴隆宫,后殿改名兴隆宫。始称圣哲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后改称钟翠宫。

钟萃同钟萃,古时有集精华、精华之意。清代沿用明代旧名,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清末,宫门增设悬花门、庑殿等。

钟翠宫原名咸阳宫。据记载,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咸阳宫更名为钟翠宫,咸阳门更名为钟翠门。隆庆五年(1571年)再次更名,前殿为玉龙宫。后殿为圣殿。清初改名钟翠宫,并沿用至今。明朝初期,这座宫殿是妃子们的住所。明朝隆庆年间,钟翠宫为亲王府邸。到了清朝,这里成为太后和妃子的居住区。

钟翠宫为第二进院落。正门坐北朝南,名钟翠门。前院正殿为钟翠宫。面宽5间。山式屋顶,黄色琉璃瓦。前面有走廊,檐下放置5只动物。其装饰为单翻、单凸、五足支架,绘有苏联风格。明亮的房间门开着,二层和顶层之间有窗台。门窗饰有冰裂纹、步步锦。内部始建于明代,天花板为方形,地面为方砖。悬挂着明代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蜀神文”匾额。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前廊,门敞,硬山式屋顶黄琉璃瓦,檐下有苏州式彩画。

后院正殿五间,门敞,硬山式屋顶黄琉璃瓦,檐下苏式彩画,两侧厢房。东西配殿各三间,均开门,硬山式屋顶,黄琉璃瓦。庭院西南角建有井亭一座。

钟翠宫是明代妃嫔的住所,曾是皇太子的行宫。清代时为妃嫔的住宅。清咸丰帝奕詝童年时曾在此居住,道光皇帝的妃子、恭亲王奕欣的母亲(时称静妃(当时的孝敬皇后))也曾居住在此宫中,并养育了奕詝。代表他。咸丰帝的皇后萧贞贤(即东慈安太后)自入宫起一直居住在钟翠宫,直至光绪七年(1881年)去世。光绪大婚后,隆裕皇后也曾居住于此。末代皇帝溥仪入宫后也曾在此居住。

东六宫景阳宫

景阳宫是一座建于明代的中国宫殿建筑。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紫禁城钟翠宫以东,雍和宫以北。是东西六宫中最荒凉的一个庭院。

该宫位于东六宫的东北方,对应八卦中的东北艮位。《周易》称为“明道”,“景阳”是欣赏光明的意思。

景阳宫有第二进院落,正门朝南,名景阳门。前院正殿为景阳宫,面阔3间,黄色琉璃瓦顶,与东六宫其他五宫的屋顶形式不同。屋檐四角放置五只动物。檐下置斗拱,绘龙、印。主房间有一扇敞开的门,第二个房间有一扇玻璃窗。房间内悬挂有明代乾隆皇帝御书“肉甲素经”匾额。天花板饰有双鹤图案,内檐饰有卷轴画,地面为方砖,殿前有平台。后院正殿称“御书房”,面阔5间,敞间开门,黄琉璃瓦山式屋顶。第二层和顶部之间是窗台墙和窗台窗。檐下设有斗拱,斗拱饰有龙画、篆刻。清乾隆年间,这里收藏有宋高宗所著的《第《毛诗》卷》和马和之画的《第《诗经图》卷》。乾隆皇帝题额为“学石堂”。东西六宫年节悬挂的《宫训图》,原藏于此。东西配殿各三间,敞室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屋顶,檐下绘有彩色螺旋画。西南角有井亭一座。东配殿称静观斋,西配殿称古建斋。

西六宫永寿宫

永寿宫位于北京紫禁城内,是一座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是内廷西六宫之一。位于翊坤宫以南,祈祥宫以东,是后宫中距离养心宫最近的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长乐宫。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更名为现名。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曾多次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的布局。

永寿宫有两个入口。前院正殿面阔5间,黄色琉璃瓦歇山顶。外檐有装饰,开室前后檐均设有双十字四菱花门。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书“灵异书德”匾额,东壁悬挂编号“乾隆《圣制班姬辞辇赞》”,西壁悬挂编号“《班姬辞辇图》”。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内廷东西十一殿的匾额“仿永寿宫样式制作”。悬挂后不得移动或更换。

大雄宝殿有东西配殿三间。后院有正殿5间,东西各有厢房。殿前还建有东西配殿3间。院东南有井亭一座。

永寿宫是明朝和清朝妃嫔的居住地。明孝宗的母亲萧木吉太后曾在此短暂居住,却突然去世,成为明宫的奇案之一。后来,因干清宫失火,万历皇帝也曾在此居住。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他在此召见大学士沈时行等人。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国内灾害频发,异象不断,皇帝就居住于此宫中。顺治帝的恪妃、康熙帝的文熙妃、敬敏妃、乾隆帝的惠贤妃、淑妃、嘉庆帝的妃子如妃都曾居住于此,乾隆帝的妃子巴琳也曾居住于此。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驾崩。崇庆太后、孝圣贤皇后,住在永寿宫。乾隆皇帝住在干清宫南廊,曾到永寿宫瞻仰。

西六宫翊坤宫

翊坤宫是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期为妃嫔的住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翊坤宫。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第二进院落。清末,羿坤宫后殿改为十字殿,称提和殿,并将东西厢房各一间改为通道,连接羿坤宫与储秀宫,形成四进的布局。庭院。

后殿提和殿,清末连接储秀宫与翊坤宫时改为传堂殿。面阔5间,前后门,后檐庑,黄琉璃瓦硬顶。还建有东西配殿,正面东南各有井亭一座。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迁居储秀宫,并在此接受贺礼。光绪帝选妃也曾在此举行。

翊坤宫位于永寿宫以北,储秀宫以南,长春宫以东。东西十二宫以东为中心,紧贴中轴线。

尊重就是要靠近干清宫。

仪解为辅,皇后宫为坤宁宫。翊坤的意思是协助皇后管理六宫。

西六宫长春宫

长春宫位于北京故宫内,是故宫西六宫之一。位于太极殿以北、咸福宫以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长春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永宁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改称长春宫。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此后多次修葺。咸丰九年(1859年),拆除长春宫长春门,将祈祥宫后殿改为传堂殿。咸丰皇帝额上题字为“体源殿”。长春宫和祈祥宫两座宫殿在这里相连。辛酉政变后,慈安太后、慈禧曾在此居住。

正殿依山而建,黄琉璃瓦,前廊,面阔五开间,明室开门,扇门,竹纹裙,二、三端有窗台,步步锦枝窗。地屏上有明代宝座,上悬乾隆皇帝御笔“尊修内规”匾额。左右有帘子隔开次房,尖房北面设一个落地炕,即卧室。殿前左右各有铜龟一对、铜鹤一对。东配殿称岁首殿,西配殿称承熙殿。每间都有三个房间。前廊与角廊相连,可通各殿。

西六宫显福宫

咸福宫是一座建于明代的中国宫殿建筑。是故宫西六宫之一。是妃嫔们的住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咸福宫。

前殿为祭祀升天之处,后殿为寝宫。虽然是妃子们的住处,但皇帝还是住在这里。乾隆年间,改为皇帝偶尔居住的地方。乾隆死后,嘉庆帝住在显福宫守丧。同年十月,迁养心堂。此后,咸福宫恢复为妃嫔的居住地。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帝居住咸福宫,为道光帝行孝。孝期满后,他仍常住于此。

咸福宫有两个庭院。正门显福门为黄色琉璃瓦门,内有四扇木质影门和照壁。前院的正殿叫“咸福宫”。面阔三间,黄色琉璃瓦顶。其形制与西六宫其他五宫不同,但与东六宫对称位置的景阳宫形状相同。前檐空地有一门,其余为窗台,室内天花井字形。后檐空地上只有一扇门,其余都是檐墙。殿内东壁挂有乾隆皇帝御号《圣制婕妤当熊赞》,西壁挂有《婕妤当熊图》。山墙两侧设有阻墙,沿墙设小门通后院。正面有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顶上有厢房数间。

后院的正殿叫“通道堂”。面阔5间,依山顶而建,东西各有厢房3间。前檐敞间有门、帘框,其余房间有窗;后檐墙上没有窗户。内部设有落地隔断,天花板为海天花。堂内东室有“琴德珍”匾额,曾藏有古琴;西室称“画禅室”,王维《雪溪图》、《米智慧》《潇湘白云图》等卷轴均出自董其昌画禅室收藏。并得其名。通道堂还分东西配殿,殿前东南有井亭一座。慈禧太后还是贵族时曾住在这里。咸丰留给慈安和慈禧的两枚印章中,属于慈禧的一枚叫做同道堂。通道堂内有咸丰皇帝亲笔题写的“恪经居”匾额。每当慈禧做出重大事件决定时,她都会来这里看着牌匾思考。

西六宫是祈祥宫,其次是太极宫

故宫西六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因嘉靖皇帝生父明睿宗(兴宪王)朱由谦出生于此,更名为祈祥宫。清代改称太极宫。清代曾多次修葺。

太极殿原为第二进院落。清末整修长春宫时,太极殿后殿改为跨殿殿。后檐连接宝霞,并通过角庑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相连,形成回廊。东西厢房分别开设。一是通道,将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四个相连的院落。

太极殿是故宫西六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由谦出生于此,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祈祥宫”。清末改名“太极堂”。清朝曾多次修葺宫殿。

原来,祈祥宫正殿前檐上悬挂着一块陡峭的“祈祥宫”匾额。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按照永寿宫陡匾的图案制作了十一块匾额,并亲自题写,悬挂在东六宫、西六宫、除永寿宫外,还有其他十一座宫殿。正殿。乾隆皇帝还下了一道圣旨:“自缢后,数千万年不得擅自搬动,即使妃子移居别宫,也不得带走改换。”

西六宫楚秀宫

储秀宫是北京故宫西六宫之一。位于咸福宫以东,翊坤宫以北。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宫殿建筑,是明清两代妃嫔的居住地。储秀宫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前庑。

檐下的斗拱、横梁上都饰有苏式彩画。东西配殿分别为养和殿、徐福殿,面阔三间,硬顶。后殿丽景轩,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东、西配殿分别为凤光室、依澜殿。

清朝咸丰年间,孝钦贤皇后(慈禧太后)入宫后居住在储秀宫(今丽景轩)后殿,并在此诞下同治皇帝。清朝退位后,婉容居住于此,并在装饰中融入了西方元素。现在陈列的原貌是1884 年慈禧庆祝50 岁生日时的原貌。

相关问答

问:古代皇帝住在哪里?
2个回答
清原

答: 提到古今中外君王治理国家的地方,我们通常用“宫殿”来概括,而“三宫六院”就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皇帝居住的场所。这套建筑群堪称巍峨壮观,在皇权至上的社会制度下象征着最高的权力地位。

99 人赞同了该回答

在哪跌倒こ就在哪躺下

答: 三宫六院并非单指一片土地,而是包含多种等级划分,最高级的“三宫”指的是中朝、前朝、后宫,各有分别的功能,代表着不同的权力和身份。而“六院”,则是皇帝的住所和办公场所,比如明堂、乾清宫等,都代表着一定的政治含义。

59 人赞同了该回答

问:中国古代皇帝住处有哪些?
2个回答
花海

答: 中国古代皇帝住处的建筑形式历经岁月演变,但大致包含三宫六院这种结构。以宋代为典型,“三宫”指的是内宫:禁城里的前朝、中朝、后宫。 “六院”是指皇帝的住所和办公场所,例如坤宁宫(皇后居住)、乾清宫(皇帝平时住持)、太和殿(举行重大典礼等),全部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妙之处。

144 人赞同了该回答

孤城暮雨

答: 但这种三宫六院的名称并不完全固定,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也有细微区别。例如在唐代“三宫六院”更侧重于皇帝生活圈的划分。但“三宫六院”这个概念依然可以体现古代封建制下等级森严的特点,皇帝住所的规模和布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繁荣昌盛。

92 人赞同了该回答

问:三宫是什么?
2个回答
你是梦遥不可及

答: 三宫指的是中国古代帝王居住的内宫所在地,分为前朝、中朝、后宫三大区域。前朝主要负责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一般是朝廷议政、朝拜的地方。中朝则是皇帝的日常生活休息以及工作场所,后宫则作为皇后和嫔妃居住的地方,以管理她们的日常生活,并保持一定的等级制度。

37 人赞同了该回答

早不爱了

答: 三宫构筑象征着中国古代权力架构的高度集中,皇帝同时承担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责任。而“三宫六院”也更完整地展现了古今中外君王治理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古代封建社会建筑风格的杰出典范。

20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crgk/1741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